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胡从柱:通车后我想去香港看一看(2)

2017-06-25 10:12:15    央视网  参与评论()人

2015年,他又一次离香港很近,只不过这次,与30年前不同,他不再只是“璀璨香江”的旁观者,而是建设者。当年7月,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开工,7万余件钢结构构件,7206个焊接球,14万平方米屋盖面积,占钢柱总量70%的椎管柱、花瓣柱、梯形柱等异型构件,海岛型气候等等,使现场吊装困难重重。

作为公司的技术核心力量,胡从柱被派往项目现场。

“我们这一行,习惯了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跑,但接到这个调令,我还是特别激动。”胡从柱说自己当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在新闻上已经有过了解,知道这是继青藏铁路、长江三峡之后的又一项“世纪工程”,建成后,将会推动香港、澳门与祖国的互联互通走向新纪元。

一到项目,胡从柱就对现场展开调查,每一台塔吊性能、每一处构件堆放、每一次吊装顺序,他都摸得清清楚楚,并针对每种构件制定了详细的吊装方案,为大面积吊装做足准备。

2015年12月正是施工繁忙期,出现了土建及各工序交叉作业问题。胡从柱仔细研究工期计划和场地布置,时常一坐就到了下半夜,最后提出自主创新的“移动式拼装操作平台”方法,将原位拼装转变为地面一次单元拼装和楼面二次吊装,成功化解了难题。

胡从柱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吊装是异常辛苦的工种,把身体暴露在城市上空,经受烈日、暴雨的反复考验,还悬着一颗心。但胡从柱认为,是纯粹的热爱,让他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工作环境。

胡从柱向记者介绍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旅检大楼项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经常想,我参加过我国第一个钢结构项目。从学习日本人的技术,到自主建设大厦、大桥,我几乎见证了钢结构发展的全过程。对这个事,还是有一点使命感的。”提到“使命感”,胡从柱有些不好意思,他似乎不习惯用如此厚重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工作,所以特意加上了“有一点”。

“香港就在那儿,大桥建好后,港珠澳三地就真的连在一起了。”胡从柱指了指远方:“搞钢结构三十年,对这个项目的感情挺特殊的。”他又笑了。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港珠澳大桥在海岸上延展。桥,连接着地域,也沟通了人心,胡从柱没说出口的“特殊感情”,是内地一名普通建设者对港澳同胞血脉相连的爱与牵挂。

  “钢结构”之外:我只是个普通人

“我最不会接受采访。”摄像机关闭后,胡从柱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大口喝水,他的表情松弛下来:“我小时候说话,比别人都要晚。我的老父亲,那时就愁啊,说你以后怎么养活一家人。”

提到父亲,胡从柱掩不住失落。那年父亲过世,按照乡俗,在六畜回笼、夜深人静时,胡从柱去为父亲“暖坟”。躺进冰冷坚硬的新坟坑,看着头顶婆娑的树影,想着眼前的天人永隔,胡从柱大恸。“觉得自己真是挺不孝顺的,这么多年,没有好好陪陪父亲。”

很快,他又有稍许释然:“但我老婆很贤惠。这些年,都是她替我照顾老人,拉扯子女。”

胡从柱说,因为对妻子愧疚,每年短暂的休假期,他哪儿都不去,就回家陪着家人。“拼命干活,弥补对家里的亏欠。”

胡从柱对妻子承诺,等老母亲过身,孩子们也长大独立,就把她接到身边:“不忙的时候旅旅游,看看我参与建设过的那些项目。她几乎都没怎么去过。”

胡从柱曾参与建设的武汉九头鸟造型火车站。(图片来自网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