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而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既是铸“重器”又是补“短板”。
五年来,我们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国家重大工程、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作用,壮大扶贫力量;我们开展环境治理、防治大气污染;高铁、高速公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打造了日益紧密的城市“朋友圈”,推动了各地的协调发展;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科技创新项目体现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将带动不少产业的发展;还有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信息化重大工程……
回顾梳理五年来的重大工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重大工程遥相呼应,协同作战。它们,在默默补齐发展短板的进程中,也为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打造出大批基础“重器”。
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破冰船”与“火车头”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要求:“要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大工程犹如“破冰船”,凿冰开路,为我国在诸多高科技领域的探索打开了通道,具有首创之功。
以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为例,它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再如6月15日发射成功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将使我国在X射线空间观测方面具有国际先进的暗弱变源巡天能力、独特的多波段快速光观测能力等,推动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产业改造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解决区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重大工程犹如“火车头”,发挥着巨大的牵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