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朋友圈谣言病毒式传播 :“智商税”还要交多久?(2)

2017-06-16 10:18:4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塑料紫菜”谣言因何而起?记者日前在晋江市看守所采访了制谣传谣的犯罪嫌疑人王某祥。

起初,王某祥因在吃馄饨时认为自己吃到了“塑料做的假紫菜”,便联系生产企业进行维权。“在沟通过程中,我起了贪念,想要赔偿。”王某祥说,为了能要上高价,他指挥自己的员工拍摄“塑料紫菜”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同时威胁生产企业,要是不给钱解决,他将继续在网上大量转发。最终,企业迫于压力,不得已向其转账了5.3万元试图平息事端。

动辄“10万+”

造谣容易辟谣难

“紫菜本身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韧性较好,但内地一些民众并不了解紫菜与塑料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别。嫌疑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造谣,不明真相的人纷纷跟着转发。”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原副所长吴成业说。

在另一起制谣传谣案件中,山东青岛的王某(女,61岁)、黄某(女,65岁)因编造并发布某糕点店所售蛋糕使用“棉花肉松”视频,受到了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据警方通报,5月22日上午,黄某在青岛市市南区费县路某糕点店购买肉松蛋糕等糕点,到王某家串门,二人联想到之前看到的“棉花肉松”视频,便把购买的蛋糕放入盆中,加水搅碎。在洗蛋糕的过程中,把杂质取出来,剩下棉絮状纤维。二人用手机录制视频,随后发布到微信朋友圈,宣称该店销售蛋糕上的肉松是棉花,引发多名群众与该糕点店发生消费纠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经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验,肉松蛋糕未检验出棉花基因。

青岛市市南区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取证工作,于5月27日、28日,将王某、黄某查获,两人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其行为已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警方依法对两人行政拘留5日。

据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张宏业介绍,目前在网上传播食品安全谣言的人一部分是为博取眼球、赚取热度,置科学常识和实际情况于不顾,偷换概念、歪曲事实,也有极个别人是为谋取不法利益等目的对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在售食品编造谣言,有意抹黑。

晋江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杨剑扬表示,一些造谣者善于使用吸引眼球的语言和图片,满足受众猎奇心理。

记者调查发现,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此类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关键词:谣言传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