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文化回归•归宗、归化、归心——专访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席何志平(2)

2017-06-15 01:21:47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回归之后,何志平长期在特区政府服务,努力推动文化教育,更以民政事务局局长身份在电台开专栏,讲传统文化。离开政府后,他又出掌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香港中华文化院,在世界上传扬中华文化。何志平认为,政权回归的交接一瞬间就完成了,但文化回归、文化身份的回归,仍然需要慢工出细活,需要坚持不懈地“交接”下去,“香港人身份没有一个很重要的斗争,没有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没有经过觉悟,所以他们也没了解到自己的身份有所改变。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东西,有些地方是用十几年、几十年的工夫才能达到这个东西。对于香港来说,这个觉悟是越来越重要。香港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希望香港将来变成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怎么与中国大环境配合起来?这都是香港自己要确认、自己要立下决心。”

回归之后,特区政府做了很多事情传承传扬中华传统文化,试图透过国民教育培养香港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提升的空间。何志平认为,国民教育应该包含理性教育和感性接受两方面,香港学生要了解中国走过的道路,站在中国同胞的角度看待历史,方能够对百多年隔阂期间同胞的经历感同身受、产生同理心。而具体的方法,除了书本教学之外,民间点滴的人际交流不可或缺,“我们是希望把香港的学生拉到内地去,不但只是看,要认识,交朋友。希望他们在内地学生们的家里面吃一顿饭,包一顿饺子,甚至生活几天;也让内地的学生们来香港家庭里面生活几天,他们交成朋友,朋友之间无可不谈,感情就出来了。要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促成认同和同理心。”

何志平认为,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她本身杂糅了广东、闽南等中国传统的地方文化,又陷入殖民统治、杂糅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多元文化。要做到文化回归,不仅要把认祖归宗的中国文化旗帜打正,同时也要吸取多元文化中的精髓,使香港为中国文化传扬世界做出贡献,“回归之后,我们的文化要有三个‘归’。第一是要‘归宗’,找回老祖宗的东西,重新再学习。第二是‘归化’,就是港英政府以前留下来的好东西,我们要把它化为自己所有,叫‘华化’,不要把它扔走,好东西我们还是要留着。第三我们要‘归心’,最后我们的心要回归。如果我们达到这三点,香港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先驱者。”

文化回归慢工出细活,即使是慢工,做到点子上也能事半功倍。何志平长期以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为平台、在国际上积累了丰富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经验,他建议,对香港人、尤其是香港青少年的文化教育,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熟悉表达方式,去打动他们的心灵,留在他们的脑海,最终香港就能像南方特有的大榕树一样,茂盛的枝叶包容了多元文化,而强壮的树根则是与生俱来、不可替代的中国文化,深深地怀抱住祖国的土壤。

关键词:香港回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