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那一刻,我们终于懂了他——追寻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2017-05-25 23:02:0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题:那一刻,我们终于懂了他追寻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新华社记者吴晶、陈聪

采写已故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事迹,是一次难忘的过程。

初次接触他的生平简介,我们感到:在当下我们惯见的世俗中,他的很多做法太过“高大上”,近乎“不真实”。

他为什么要放弃英国的高薪洋房,回到祖国重新开始?

他为什么不求院士头衔、行政职务,一心只埋头研究?

他为什么非得忙到回不了家,甚至连命都可以不要?

……

我们一直在追问,寻找一个可以为他的人生轨迹、为他的不同寻常作出合理解释的答案。

我们一次次走近他的团队、朋友和学生,我们渐渐有了叹服,有了敬仰,有了瞬间迸发的泪水,有了长留心间的感动。

爱国,是我们能找到的唯一答案

当我们走进吉林大学地质宫这栋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教学楼,看到那斑驳的墙壁、老旧的楼梯,我们立刻就理解了当初很多人对他的不解:“人到中年,功成名就,你还要折腾什么?”

“如果不回国,他们一家人在英国应该会工作、生活得很好。”当我们去采访他的好友、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时,她刚刚开口,就用纸巾掩住了眼睛。

很多人都提起他那句“高调”的表达:“国家在召唤我们,我应该回去!”坦率地讲,我们最初的反应是:年过半百,这么热血沸腾的激情从哪儿来?

在常人看来,如果他想为国效力,完全可以定期回国、两边兼顾,在吉林大学做一个“流动编”教授。

可是,他不愿意。

整整一个月,从长春到北京,从他生前同事、学生采访到他的同行、好友,涉及相关人士30多人,形成近20万字的采访笔记……

夜深人静,我们整理笔记,从入党誓言到毕业赠言,从为了学校科研放弃出国,到完成留学任务立刻返回,从听到国歌会流泪,到主动去当北京申奥志愿者,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讲述的相似情节,让我们渐渐感到,对于爱国这件事,黄大年绝不是应景式表态。

海漂多年,他心底积存的爱太炽热、太强烈,所以他无法含蓄,也无需掩饰。

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任波讲的一个故事,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黄大年回国后,统战部组织了一次留学人员的艺术沙龙。那是黄大年回国后第一次进KTV,组织者要求每个人都要唱一首。

1234...全文 5 下一页
关键词:黄大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