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品牌植入让我饱嗝不断,这一季的《欢乐颂》还能笑声连连吗?(3)

2017-05-20 07:36:29    同相传媒  参与评论()人

《欢乐颂》一直在强调“上海”这个概念,加上此次海量+莫名的植入,塑造了一个商业气息浓郁的《小时代》错觉,时尚感是上去了,但是观众所要的故事和内涵呢?

第一季中,大家对于其所呈现的社会意义已经进行了多角度解读,第二季中,人物如果还是向着大家预期的方向走,没有出现转折和惊喜,那么很难形成新的话题和热点。尤其是,反复讨论此前已经分析过的问题,倒像是一个无解的诉说,却看不到一个丰富的群像戏该有样子。

最后,品牌植入除了在剧中展示外,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值得推荐。记得同样正午阳光出品的《如果蜗牛有爱情》,有时候会在一集的中间,插入一段与剧情完全无关、约1分钟左右的小闹剧,打广告,例如探探APP。这样一来是调节观众的情绪和视觉,二来也是达到了品牌的自然插入,而演员也可以认认真真演戏,不至于过分被商业消费。

与《欢乐颂2》相比,《蜗牛》的品牌植入较为隐晦,但也更为舒服,无论是作品还是广告,其获得的口碑都是有目共睹的。其品牌植入和剧情一样,有铺垫、有映衬。这样,观众才会觉得画面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品牌的出现也只不过是刚刚好的道具。一集30分钟的《蜗牛》,杜绝了因满屏植入而带来的整体质感破坏。

可见,剧叫好,就会有人嗅到商机前来输送时尚元素,以期达到双赢。但是生硬的植入、泛滥式招摇过市,何时能避免,是个问题。打破观众的情绪将影响对故事和情节的关注度,降低原先的喜好度。但青春剧、都市剧又是各种品牌占据观众视觉进而走上潮流前沿的最好窗口。如此植入,似乎不可避免。

有些人说,良心剧组是观众给的褒奖,更是要求、责任和压力。若是把它当成赚钱的利器,将来的反噬只会来得更严重。这句话没错,但是谁是靠着空气活的呢?

那些叫好不叫座的,求的是个艺术,叫座不叫好的,要的是变现,鱼和熊掌很难兼得。对于电视剧而言,其艺术效应说小了是看社会、看自己,说大了是让人了解更多的人生和世界,而用商业手段帮助艺术作品更好地传递价值和能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欢乐颂》走的是现实主义路径。如果用生产标准件的方式处理植入品牌,流失的是观众的耐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