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第三期“香港故事”讲座在香港开讲

2017-05-07 16:21:18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6日晚,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香港中华文化学院主办的第三期“香港故事”讲座在香港尖沙咀街坊福利会开讲。图为香港武术联会武术顾问廖国存专程(左)与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香港中华文化学院主席何志平(右)在回答现场观众提问。

国际在线消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刘志敏):6日晚,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香港中华文化学院主办的第三期“香港故事”讲座在香港尖沙咀街坊福利会开讲,邀请享誉海内外的武术界名人、香港武术联会武术顾问廖国存专程前来开讲。

香港曾经是“武林高手”汇聚的地方。上世纪前半叶,不少身怀绝技的武学宗师从内地南迁,在香港开馆授徒,习武之风一时鼎盛。及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金庸的小说、李小龙的电影等武侠作品走向世界,引起轰动。香江的“拳来拳往”,铺陈了中国武术南北融合、东西碰撞的近百年历史,是中国文化融合并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香港中华文化学院主席何志平在致辞中发表了《拳来拳往武术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的专题演讲。做过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的何志平年少时为强身健体,拜师习武,五郎八卦棍、梅花枪、昆仑剑、劈卦单刀、蝴蝶双刀、单鞭双鞭和行者棒,梅花拳、工字伏虎拳、虎鹤相形拳、五形五行拳等等无一不通。何志平说,“拳来拳往”一词高度概括了上世纪中国武术各门各派南北交流、以及中国功夫走向西方世界,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百年历史,而香港在“拳来拳往”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何志平强调,中国武学的精义不在武,而在学,蕴含的是道德和哲学,体现的是文化和修养。中国功夫不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强身健体,更饱含着拳拳爱国之情,是广大中华儿女抵御外敌、保家卫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见证。李小龙的功夫片、金庸的武侠小说等中国功夫的文化符号,将中国武术与儒家思想、老庄哲学、佛学世界观结合起来,在欧美国家引发了追捧热潮。他说,如今社会转型、娱乐多元化、加上外国武术传入的冲击,传统中国功夫面临着挑战,但功夫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民族软实力所在,值得全球华人珍视、传承、推广。

中国国家武术段位八段、香港武术联会武术顾问廖国存讲述了上世纪初南下的中华武术在香港本地的发展、走向世界的过程,以及展望在当前全球化资讯时代下,中国功夫代表的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路径。在香港精武会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廖师傅认为,近代“精武会”的成立推动了各门派的交流,在列强入侵、国难当头的时代,激发了全民的爱国热情。同时,精武精神也进一步团结了海外华侨华人。他同样强调,香港在中国功夫向海外推广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悉,“香港故事”系列讲座针对当前香港年轻人热衷探讨的“本土文化”话题,选择香港市民感兴趣的主题,通过港人熟悉的话语,讲述香港发生的故事。何志平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打破香港人对“国民教育”的刻板印象,帮助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认识香港发展的方方面面,了解自己的家国渊源。

关键词:香港武术功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