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美人鱼2》《捉妖记2》纷纷上马,华语大片正向续集时代迈进(2)

2017-05-04 13:29:30    文创资讯  参与评论()人

而北美票房历史排名前十中,除了《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和《星球大战》属于第一部以外,其余七部影片均为续集电影。

《美人鱼2》《捉妖记2》纷纷上马,华语大片正向续集时代迈进

可见,跟好莱坞续集高产量、高票房的强势相比,中国电影的续集开发显然还不够火候。那么,做续集这件事,中国电影到底差点啥呢?

1.挂羊头卖狗肉

2013年赵薇将辛夷坞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搬上大银幕,作为赵薇的导演处女作,加上影片的小说IP影响,《致青春》票房达到7.2亿元。这样的票房,在当时可谓成绩斐然。

三年后,也就是2016年,《致青春》小说作者辛夷坞的另一部作品《原来你还在这里》也被搬上了大银幕,然而片名里却多了几个字,变成了《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尽管有关方面声称影片缩写不叫《致青春2》,否认了它是赵薇《致青春》的续集,但搭热门IP顺风车的心思再明显不过了。

对比两部影片,会发现除了原著小说作者和主要制作公司有交叉外,两片其实并无太大血脉关联,无论主创、故事、角色都没有任何延续性。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并不个案。《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该影片不仅故事、角色都与前作没有关联,甚至连片名里的北京、西雅图都已不再出现。明明与前作是姐妹篇,却被包装成了续集上映,其中猫腻自在人心。

2.灵魂人物的缺失

就算电影剧情有关联,但像《卧虎藏龙2》《大话西游3》这样在知识产权上天衣无缝的续集电影,也会因为影片灵魂人物的缺席而被视作山寨货。

比如此前,出自于美国人之手的《卧虎藏龙2》,尽管故事有所延续,但首部的李安作者风格明显,失去了这个主心骨、灵魂人物,续集基本就不受期待。而《卧虎藏龙》当年四位强大的主演周润发、章子怡、张震、杨紫琼,只有杨紫琼迫于人情继续出演。一番折腾后,《卧虎藏龙2》投资7000万美金,内地票房只拿到了2.5亿元人民币,北美则主要利用netflix进行网络点播,线下只在IMAX影院上映,收入寥寥。

同样的情况,在《大话西游3》里也出现了。可以说或,周星驰之于《大话西游》,如同李安之于《卧虎藏龙》,其作用几乎是不可替代的,在失去灵魂人物之后,这个续集就算名义上成立了,也并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除非质量真正过硬,不然下场同样是仆街,沾不到半点IP的光。

3.缺乏前期规划

中国电影的续集开发,大多是在首部电影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后,才临时启动。比如《唐人街探案》拿下8.2亿票房后,陈思诚才将续集提上日程;即便《捉妖记》,最初的卑微愿景也只是希望老板不赔钱,而拍成续集完全是计划之外的事。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在中国,只有一个IP成长为大家都觉得你是有一个希望的IP时,才会有人来谈合作。与长线纵向发展相比,国内公司更倾向把品牌的剩余价值榨干,横向做大,开发电视剧以及做时髦的影游联动。大部分人没算到电影会火,有拍续集的命,想赚一票就走人的也不少。并且电影市场这么好,赚钱的项目五花八门,很多公司也不会把宝都压在前途未卜的系列片上。

放眼国内电影市场,很多片方都是等电影火了之后才想到要拍续集,然而前期缺少规划会给拍续集增添很多难度,比如版权归属可能会有争议,有时甚至需要诉诸法律;前作剧本可能没给后续故事留下空间,需要“生掰硬扯”式的重新创作;导演、演员等主创班底可能接了新戏,档期需要调整;前作火了,主创们的片酬水涨船高,需要反复谈判……林林总总算下来,计划外的续集未必比原创少花时间。

就拿《人在囧途》来说,作为一个小成本电影,在拍摄时不会预料到市场反响会那么好,后续立项拍摄《人在囧途2》,但主创徐峥、王宝强已出走与光线合作《泰囧》。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人在囧途》自己的续集被边缘化成了鸡肋,另一方面,《泰囧》在宣传中有意无意将自己当做“人在囧途2”,引发侵权官司,最终导致《泰囧》方面被判赔偿500万元。

4.内地导演缺少“熟练工”

目前在内地堪称卖座的续集电影有相当大一部分都出自香港导演之手。比如保持每年推出一部续集的《澳门风云》系列, 虽然口碑一直垫底,但成功助王晶的导演事业“咸鱼翻身”。再比如郑宝瑞的《西游记》系列和《杀破狼》系列、叶伟信的《叶问》系列、徐克的《狄仁杰》系列、麦兆辉的《窃听风云》系列、梁乐民的《寒战》系列……在开发商业片续集方面,香港导演走在了内地导演的前面。

对于内地电影行业来说,香港电影是前辈,1980年代到1990年代,《英雄本色》《黄飞鸿》《无间道》等电影就有过很多续集,它培养了一大批手法娴熟、市场嗅觉敏锐的商业片导演,拍摄续集是他们中很多人的拿手好戏,“短平快”的拍摄方式虽然未必总能收获经典,但市场反响往往不错。

电影市场在内地的真正大发展也就五六年时间,续集在内地则还未形成传统,很多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并不善于拍摄续集,年轻一辈的导演中很多手艺还不够熟练、市场敏锐度也较差,想在开发续集这块追上香港导演还需要些时日,而要想赶上好莱坞还得从长计议。

生产续集不应该只为票房,要反哺原创作品

虽然综合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续集还远未像进口片那样抢占主流商业片市场,但续集电影的上升势头在今年已展露无遗,成功的商业大片拍摄续集必将成为趋势。

尽管如此,文创资讯还是想强调一点,生产续集不光是一个纯粹的关于钱的问题,续集这种相对更保险的盈利方式最后应该回归到反哺电影行业,让电影公司有更多的资金投资原创作品。要知道,续集电影虽然有着巨大的票房号召力,但并不是市场的全部,续集太多也会影响到原创作品的发展,所以,在市场上,续集和原创这两种类型的电影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眼下,好莱坞电影的“续集病”已经日益凸显,中国内地市场必须引以为戒!

说到底,成熟的电影市场必然会催生成熟的电影续集生产体系,但对中国而言,如果原创作品的市场前景都无法有良好的预见,那续集就更是一片浮云了。

作者 | 文创资讯记者黄梅梅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