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又是向中国游客推销次等品!丹麦生蚝只是个诱饵

2017-04-29 08:14:48    海外探客  参与评论()人

近日,丹麦驻华大使馆发布了看似撒娇的一则微博,大意是:俺们丹麦屯满海滩都是不远万里而来的太平洋牡蛎,把高贵的珍稀的本土Limfjord生蚝快赶尽杀绝了,谁来帮帮俺们!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

又是向中国游客推销次等品!丹麦生蚝只是个诱饵

这个消息一出,犹如召集群雄的“圣火令”重现江湖。“海外探客”发现,仅仅一夜之间该微博吸引的网友留言数量就高达1万多条,中心思想就是“都别拦着,让我们中国人去解决问题”。不过仔细一想,事情仿佛没有那么简单。

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里面讲到当年欧洲人是这么吃牡蛎的:“手拿小刀一下撬开,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太太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可见欧洲人并非不吃这种海鲜,自产自销还是有希望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丹麦驻沪领馆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丹麦人很少吃生蚝,因价格很贵。”在哥本哈根的普通餐厅,最高等级的Limfjord生蚝每个约60丹麦克朗,折合人民币60元左右。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吃不起。而丹麦最好的生蚝就是Limfjord生蚝,被誉为”生蚝皇冠上的明珠”,是全球不可多得的美食。卖这么贵似乎也情有可原。更何况Limfjord生蚝还面临“鸠占鹊巢”的严重危机,在太平洋生蚝的侵略与围剿下领地日渐缩小。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又是向中国游客推销次等品!丹麦生蚝只是个诱饵

不过事实却似乎并非如此。丹麦的生蚝危机,始作俑者是法国渔民,正是他们于1966年将太平洋生蚝引入欧洲,进行大量养殖。30年后这些外乡生蚝“入侵”到丹麦一侧的瓦登海海域。丹麦人实际上也爱吃生蚝,而且主要吃本土的Limfjord生蚝,在他们看来太平洋生蚝属于次等品,因此严重滞销,没有需求就没有捕捞,最后才造成生态灾难。食品专家、中国农大副教授朱毅表示,生蚝很温和,没有攻击性,不会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但也必须承认,生蚝确实会因为数量太多而挤压别的动物生存空间,破坏生态平衡。此前,大闸蟹破坏了德国堤坝,凶猛的亚洲鲤鱼能吃会“飞”,把美国渔民吓得不轻。为了解决本国过剩的食品资源,丹麦方面与德国和美国的做法很相似,将目光聚焦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

丹麦生蚝之所以“一夜爆红”,不排除有幕后推手。当然,推手也要研究国民心理与传播趋势。在这则微博里,重点抓住了“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的占便宜心态。如果世界哪个地方有不要钱的食物,很多国人恨不得“漂洋过海来吃你”,两眼放光,精神振奋,这个规律被丹麦方面知悉且利用。网上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言论:提议丹麦出口生蚝,或者乘势推出“生蚝签证”,让中国人去帮助北欧人民维持生态平衡。果然,丹麦方面不失时机、借坡下驴地羞答答表示:如果中方允许,可以考虑出口。还在官微上发出了最新的吃蚝线路和“攻略”。

又是向中国游客推销次等品!丹麦生蚝只是个诱饵

事实上,丹麦方面跑到中国来推销生蚝完全是“江边卖水”、“班门弄斧”。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就是太平洋生蚝的最大养殖国,全世界生蚝养殖80%在中国,其中80%-90%都是太平洋生蚝。除非丹麦生蚝品质特别好,否则似乎没有太大必要进口。看到这里,想必读者朋友们也发现,原来丹麦方面“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次策划营销,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吸引中国吃货去免费品尝当地的太平洋生蚝。

丹麦方面更重要的目的是博出位,是“拉客”,公众的注意力资源有限,必须通过焦点事件来吸引目光。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12月,中国赴丹麦游客在酒店每晚住宿数量暴增42%。2017年是中丹旅游年,预计中国赴丹麦游客有望达到26.2万人次。探客在旅游类网站查阅了赴丹麦旅游的费用,价位从1万多到5万人民币不等,行程最短的1天,最长的13天。而仅在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游客赴欧旅游人数就增长超过100%,今年预计550万中国游客赴欧,其中丹麦只吸引了其中的约5%,这个数目肯定不能令人满意。况且,中国游客已经成为最慷慨最大方的消费者,2016年境外消费金额达2610亿美元,增长了12%,是是列第二位的美国游客境外消费的2倍多,如此之大的一个蛋糕,丹麦能不眼馋?为获得中国游客的青睐,丹麦用生蚝钓“大鱼”再正常不过,而中国游客“愿者上钩”,至于实际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完)

注: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创稿件,欢迎理性评论与科学指正。关注微信donatehour007,这里有最另类最个性的国际新闻评论。“如需转载,请登录快版权获取正版授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