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名牌”是原来Running Man的标志玩法,也被节目研究人员称作“模式眼”。由于与韩式版权的告别,“撕名牌”环节已经在此前被官方证实确定不会出现在《奔跑吧》中。
在过去,除了少数几期之外,“撕名牌”都是节目终极对抗环节。第一季的最后一期节目中,“撕名牌”环节录制持续了整整8个小时。
“撕名牌”玩法各异,规则再创造的空间很大,已经播出的就有猫叔游戏、追击战、卧底战、团队战、个人战等等,也创造了《奔跑吧兄弟》无数次的收视高潮,甚至变成青少年热衷的线下游戏。
摆在《奔跑吧》面前现实的难题是,当没有了“撕名牌”,这档真人秀还怎么把节目推向高潮?
导演组想到的办法是——
撕!臂!章!第一期的玩法就是将游戏的关键线索字贴在臂章内,MC通过撕掉对手臂章获得线索。这是以前“撕名牌”常见的套路。
从“名牌”到“臂章”,看似把“撕”的难度降低了。但在MC的首期表现来看,难度未必比之前的撕名牌小。
和背心一样,手臂也是人防御的盲区部位。如果从侧面偷袭,和背后偷袭会有同样的效果。如果正面相抗衡,因为有了双手的保护又都有一定的防御性。
例如当黄宗泽试图去撕掉落单的迪丽热巴时,由于双手的正面防御,即使在绝对力量处于弱势处境的女性,也能完美防御,拖延时间。
如果非要说“撕逼章”有什么坏处的话,那可能就是王祖蓝的噩耗。因为躺在地上来防止被撕的情况,基本上没用了。
无论如何,这个设计都要给导演组点赞,他们深知“撕名牌”的看点并不是“名牌”本身,而是“撕”这个行为,让MC产生身体冲撞,这种竞技活动产生的视觉冲击,会直接反映在飙升的收视率数据上。
所以,从“撕名牌”到“撕臂章”,并没有改变节目的节奏——即用“撕”来推动节目竞技的高潮。
从首播的设计来看,“撕臂章”成为未来各期节目固定设计的概率很低,未来还有可能设计到各种身体部位。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撕”的元素一定不会丢掉。
就像为了维持熟悉的“撕”的观感,首播的新版《奔跑吧》还做了很多细节上的继承。
比如首期《奔跑吧》仍然保留了最具标志性的“名牌”,只是不再撕它。
节目口号从原来的“奔跑吧!兄弟”改为了“奔跑吧!family”。
一期看下来,味道还是和《跑男》一样,但是总有一种高仿版的感觉。不过,本土的综艺IP已经不多了,能想到“撕臂章”来续命,真是谢天谢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