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2017-04-17 09:11:42    环球时报·环球旅游  参与评论()人

通常,乞讨者是因为生病或是贫穷才上街乞讨。不过,目前,在亚洲不少的热门旅游城市,出现了很多“另类”的乞讨者。

很多来自西方的青壮年,他们衣着整洁、身体健全,轻松自如地坐在亚洲城市那些人来人往的街头。他们乞讨,不是因为人生遇到困境需要帮助,而是希望路人能为他们提供继续在亚洲旅行的资金。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在香港工作的好友王茜告诉环环:“在旺角和尖沙咀有很多这样的西方背包客,他们一般也就是卖个照片或是编个很廉价的手链,让路人随便给钱。我还会碰到一些背包客,他们会用中文写个牌子,一般会写‘我旅行到这里,没钱了,希望支持我的旅行’之类的话语。”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一位在香港街头卖照片的小哥

(照片由王茜友情提供)

而在内地,在一些西方人游客较多的目的地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资深媒体人蔡先生表示,在大理古城,也有不少这样来自西方的“乞讨背包客”。从事景区管理工作的李林告诉环环,他在丽江古城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封闭的景区不会允许这样的行为出现,不过在开放的景区,我们一般不会理睬这些行为。”

而在东南亚,西方背包客这样的行为更可谓由来已久。很多西方背包客会选择到东南亚地区长期旅行,沙发客、顺风车、搭帐篷,能省则省,没钱了就在街上乞讨卖艺。目前,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这种“乞讨背包客”行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一对乞讨背包客,牌子上写着“请支持我们的环球旅行”,而牌子下面是一台昂贵的单反相机。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举着牌子直接乞讨的背包客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一个背包客提着外卖回到自己乞讨的“摊位”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2016年,来自新加坡的梅萨拉·阿布·萨马赫(Maisarah Abu Samah)在推特上发布了两张“乞讨背包客”的照片,她说道:“这是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新加坡,你很少会看到有人在街头卖艺或是行乞,因为政府对这些活动有严格的规定。如果有人行乞的话也只会在市中心,不会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的公交站旁。而且我以前也没有见过有白人这样做。此外,既然他们有钱买单反和音乐器材,为什么会没有钱来旅行呢?”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这种行为实在是很奇怪,有些人是因为饥不果腹或是负债累累不得已才上街乞讨,并不是为了获得一种奢侈品。”

显然,旅行不是一件生活必需品。

至少,在国内,那些行乞的“骑行者”还会告诉你,他是钱包丢了,需要凑点路费回家……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在梅萨拉推特的评论里,很多人也表示不解,为什么来自发达国家的人要在第三世界国家乞讨。要知道很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是很低的,人们为了生计不停奔波,为什么要去资助这些有手有脚、来自发达国家的人去旅行呢?

外媒似乎也对这种行为已经看不下去了,很多主流西方媒体都对这样的行为进行了报道和批评。英国的《卫报》甚至用了“羞耻”或者说“不要脸”(Shameless)这样的词汇来评价这些“乞讨背包客”。“他们在世界上最穷困的地区行乞以继续他们的旅行!”《卫报》这样写道。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为什么是在亚洲?

路易莎是马来西亚一名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生,她认为这样的行为表明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平等。

“他们仍然再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亚洲,认为这里是一片充满冒险和异域风情的神秘之地,是白人的游乐场。他们把到亚洲的旅行看做一次自我发现的经历。有时我会想要问他们,为什么你觉着在亚洲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合适的,你会在自己国家这样做么?”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中国好地儿遍布西方“乞讨背包客”,别把丑陋当时尚

“可悲的是,由于不少亚洲国家曾经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这里还充满了殖民色彩,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白人是高人一等的,当他们看到白人在乞讨时会更加宽容和友善。这样的自卑心理也让这里的旅游业有些病态,温和善意的有色人种似乎唯一的目标就是服务好来他们国家旅行的白人。”

写到这里,环环不禁想起来之前在上海迪士尼的经历。在迪士尼入门的几列长队里,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在烈日下规矩地排队,然而两个白人青年却肆无忌惮地插队,有人向景区的管理者反应,但是却没有人来阻止他们。

或许,是亚洲人的“宽容”纵容了这样的行为。

要知道,今年美国的一位女子在公众平台上发起了一个众筹,希望筹得13000美元的旅行基金,她得到的,只有美国网友们“去找个工作吧”的回复……

首页上页...3456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