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了解火柴行业现状的人都有这种不安定感。当地摄影师陈正军两年前偶然知道了常德火柴厂,为了记录最后的火柴人,他跟拍了两年。
“这个东西真是有一天是一天。”他说,从使用角度看,火柴被淘汰不稀奇,“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被保护。”他建议向文化产业转型,生产与旅游、礼品相关的文化产品。
这也是凌显海接下来扭转销量、提高利润的措施。厂子的现有客户都还是他多年积攒的批发分销商,大多销往云南、贵州贫困山区,或者供寺庙敬香点火。这两天,他正着手开设一个网站,开辟新的市场和销售模式。
贺晓钟乐于为厂长的计划出谋划策,他知道这很难,但可能是唯一的机会。“科学技术发展了,不可能再倒回去,我们只能尽人事。”
2008年,他最后一次回洪江火柴厂,厂子已经卖给房地产公司,工人们正在砸机器,他和凌显海从中买走几台。“挑机器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那是我自己的车间啊。”
昔日几十亩的厂区萧条破烂、杂草丛生,“看着说不出的滋味”。他希望抓住哪怕一线希望延长火柴的寿命,五十多的人了,不想再体会那种心寒。
洋葱话题
▼
你多久没用过火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