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深圳的安居型商品房,我想我和妻子与广大的深漂族一样,肯定选择租房。”今年33岁的梁卫平说,“对我们这种收入来说,如果房价很高,生活压力是相当大的。”
2016年1月,梁卫平拿到了新家钥匙,正式成为“有房一族”。这套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悦澜山小区的85平方米安居型商品房,成为他们一家三口的安居之所。
“创新之城”深圳早在2004年就提出“人才强市”战略,但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让不少在深圳奋斗的年轻人深感压力,高房价对人才的挤出效应也逐渐显现。房子,在成为众人口中谈资的同时,也成为年轻人肩头无形的包袱。攀升的房价、上涨的房租,让每个年轻人都更加渴望有一个稳定的居所。
5800元/m2与21000元/m2
安居型商品房向人才群体倾斜
“我们这儿是个商品房小区,一共有7栋楼,其中有两栋是(开发商)配建的安居型商品房。”梁卫平说,“2015年时,小区里商品房的价格是每平方米21000多元,而我们买的这套(安居型商品房)每平方米只要5800多元,而且能共享小区的配套设施。”
2010年深圳市《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为人才发展战略定调:重点解决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城市转型发展带动性强的各类产业人才安居问题。自此,深圳在基本实现户籍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的前提下,住房保障工作持续向人才群体倾斜,成为探索人才安居的先行者。
这一变化,使得深圳住房保障工作从“解困型”变为“发展型”,极大地拓展了保障范围。在深圳市住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蔼贫看来,这是“十二五”期间深圳住房保障工作的一大亮点,表明住房保障不仅是保基本的民生服务,也是促发展的动力措施。
而将“夹心层”和人才群体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后,就意味着保障房需求量的上升和建设任务的加重。为了加快筹建,深圳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保障房方面进行了探索,于2010年提出了安居型商品房这一新型保障房概念。2011年4月,深圳出台《深圳市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推出面向户籍无房家庭配售、不审核申请人收入资产情况、主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60%房源面向人才供应的安居型商品房。
根据该办法,安居型商品房的筹集建设方式主要包括:企业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企业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原则下建设;出让商品住宅建设用地、城市更新项目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建设等。悦澜山小区中的安居型商品房就属于最后这种筹建方式,而很多安居型商品房的筹建采取的是第一种方式:政府在土地出让时提供地价优惠政策,并在挂牌条件中明确相关建设要求(如户型、面积等),通过“定房价、竞地价”或“定地价、竞房价”的竞价方式,摘牌企业自行筹集资金建设,通过销售回收资金,自负盈亏。
“安居型商品房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夹心层’人才群体的购房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因为不涉及收入财产审查,也避免了出现审查不清导致的社会矛盾问题。”陈蔼贫说。
“十二五”期间,深圳共开工建设46153套安居型商品房,竣工16892套。梁卫平买的房子就是这其中的一套。2008年从陕西科技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深圳打拼的梁卫平,一步步从一个普通员工成长为深圳市丰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经过6年的努力,他于2014年被评为深圳市后备级高层次人才。这个人才身份认定,使得他在递交购房申请半年多后,就优先分到了一套安居型商品房。
“我在2014年提交的安居型商品房申请,那时我在轮候库里排在20000多名。按照安居型商品房的供应速度,当时我初步估算,到2019年才轮到我。但2015年深圳出了新的人才政策,规定高层次人才可以优先购买安居型商品房,而且住房面积不受家庭人数限制。所以我一下子就排到了前面,很快就分到了房子,而且还是85平方米的户型。”
《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规定,领军人才可以申请购买不超过90平方米的安居型商品房,且不参加安居型商品房轮候,住房面积不受家庭人数的限制。
“按照我们夫妻俩的收入,在深圳买(商品)房挺难的,而且随着这些年房价上涨,买房越来越难。”梁卫平说,“工作后,一直比较关注政府出台的各类人才政策。我了解到的是,深圳2008年就出台了有关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后续又不断出台政策完善人才配套服务的各个方面。我们这栋楼里有7户是按高层次人才身份优先分配的。我觉得自己能赶上这个机遇很幸运。”
根据《深圳市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安居型商品房最高销售价格按不超过其市场评估价70%的标准拟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2016年9月启动销售的中粮云景花园北区安居型商品房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配售均价为10839元/平方米。2016年11月启动销售的融悦山居安居型商品房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该项目B区配售均价为7515元/平方米,C区配售均价为7218元/平方米。而2016年9月至11月,深圳全市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超过55000元/平方米。
1000元/月与4000元/月
重点企事业单位获定向配租
虽然“十二五”期间深圳建设和供应了不少可售的安居型商品房,但受制于土地空间紧张,“以租为主”仍是深圳住房保障工作的核心。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深圳共新开工保障性住房约17.9万套,竣工约10.2万套,供应11万套。其中,公租房开工93992套,竣工62682套,是保障性住房的主力军。
金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测试三部部门经理何俊就是公租房的受益者之一。“80后”何俊与妻子租住在距离其公司仅4公里的一套52平方米的公租房里。这套公租房,位于深圳高端小区聚集的华侨城片区,每月租金仅1000多元,而该地段同等面积的商品房租金一般在4000元左右。
“深圳这边,买房压力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暂时没有考虑买房。如果还在公司工作,我们可以一直住这套公租房。有了这个公租房之后,其实就像住在自己的家一样,心里踏实了很多。”何俊说。
何俊的妻子笑着跟记者说:“这个房子,位置好,租金低而且很稳定,不用担心被房东赶来赶去。很多公租房都挺远的,我们能分到这么好的(公租房),真的是运气很好。这片都是高档小区,附近没有菜市场,除了觉得买菜不是特别方便之外,其他都很好。”
根据《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公租房通过个人轮候、重点企事业单位定向配租等方式向人才出租。“十二五”期间,深圳供应的公租房中有近2/3定向配租给了重点企事业单位。
被纳入定向配租名录的金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2年以来陆续分配到200多套公租房。该公司经营管理总部总经理易锋玉说,“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员工对公租房的需求量很大。我们拿到有限的公租房资源后,为了留住核心技术骨干,公司制定了公租房管理制度,从骨干、岗位、工作年限三个方面对申请公租房的员工进行公开评分,按排名顺序分配房源。”
40万套
政策性住房将超商品房数量
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安居型商品房和公租房两个轮候库里仍有15万户家庭在排队等待分配房源。供不应求,是当前深圳住房保障工作的真实写照。因此,正处于“高位过坎”发展阶段的深圳,又推出了更为宏大、覆盖面更广的“十三五”住房保障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不少于30万套。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改革和发展处副处长王德响说,“40万套的建设量是一个大手笔”,相当于深圳特区成立30多年以来建设的政策性住房总量,也超过了“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开工的商品房总套数。
为进一步解决人才住房困难,深圳2016年出台的《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提出,将人才住房从保障性住房序列里分离出来,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双轨并行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王德响说,双轨并行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后,保障性住房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用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属于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人才住房着重解决动力问题,用于激励人才安居,属于政府的促发展措施。
然而,因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用地问题成为“十三五”期间深圳住房保障工作面临的第一大难题。目前,深圳市规划部门在“十三五”期间能够落实的用于住房保障建设的用地仅够支撑21万套的建设量,用地缺口巨大。
为了采取更为灵活的筹建措施,深圳市财政计划三年投入1000亿元,成立市属国有独资公司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这一人才住房专营机构已于2016年10月揭牌,首批400亿元资金已经到位。
该集团董事长贾保安说,此前住房保障任务由政府部门承担,很多市场化的筹集方式不便开展,且决策周期较长。而企业决策和操作更为灵活,也不受编制影响,可以根据业务量调节人员数量。该集团成立几个月以来,已通过购买和租赁等方式筹集人才住房1600多套,“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投资建设、项目回购、合作开发等多种筹建方式”。
不论是何俊,还是梁卫平,在回忆自己租购保障房的过程时,都用了“幸运”这个词。以往,保障房是低收入家庭才能获得的社会保障服务;如今,人才群体也可以住进保障房,以安居促乐业;未来,人才住房还将从保障房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序列,更好地满足人才群体的安居梦。在这个过程中,“幸运”将成为常态。
(原标题:“深漂族”安居记:能者有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