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快舟2号采用一国际首创技术 可短时间内连续发射(2)

2014-11-25 11:27:03  环球网    参与评论()人

    “好”即效果好。世界核大国等均有大量中远程固体和液体弹道导弹,其中很多达到或接近退役时间,要么拆解,要么抽检打靶试验。如果能改造为太空快速发射系统用来发射卫星,既可检验技术性能,又提供了新的商业发射平台。

    “省”即省钱。正规的大型运载火箭每次发射至少需5000 万美元,如果能让“低成本”的“小运载火箭”实现小载荷发射,尤其是将退役导弹“废物利用”,这不仅能降低发射成本,也让一些国家少了一大笔销毁导弹的额外成本,可谓两全其美。

    “轻”,即重量小。要“快”,就得更“轻”,为此,航天科工的研发团队大胆提出了将安全机构的尺寸及重量缩小至现有产品的五分之一,对这个近乎“疯狂”的方案,队员们进行了反反复复近50次试验调试,最终实现了技术和材料的升级更新,并获得一项国防专利。经包为民、龙吟豪等八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评定,“快舟”火箭的运载系数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太空快速发射系统的国际竞赛如火如

    随着航天科技不断创新,军民两用太空快速发射系统竞赛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美国空军最早提出“太空快速响应”概念,主要用于军事应急,当发生区域战争时,快速装配出一颗卫星,同时,配套的快速运载火箭能够应急地将其发射升空,保证从提出作战需求到航天器部署完毕,只需要几天或几周时间。

    从1999 年概念的提出至今,美国在该领域已取得了许多进展,包括利用已有的退役或现役洲际导弹改装成为快速发射系统,如美国的米诺陶运载火箭。

    美国《新闻周刊》曾描述这种卫星说,这是只有洗碗机那么大的卫星,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组装起来,具有“与笔记本类似的即插即用技术”

    目前的大型卫星多由军队高层使用,用于满足战略需求,与此相比,快速应急卫星更能满足战术需求。在战场上,连排一级都可以直接使用,甚至有可能出现单兵手持相关终端设备直接使用的场景。专家介绍说,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掌握这一技术,且已经趋向成熟--试验型卫星发射完成,已经拥有业务型卫星。英国和法国研制的小卫星项目也有类似意图。

    俄罗斯就将自己退役或即将销毁的多款洲际导弹,如SS-18、SS-19 等,改装成为运载火箭,并具备从地下发射井直接发射的能力。除了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外,其本身就是太空快速发射系统的一部分。日本新型固体运载火箭“艾普斯龙”于2013 年9 月14 日成功发射,这对于日本来讲就是其太空快速发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需要一周时间,发射成本不到3000 万美元,就能完成一次发射工作,并将不同用途的小卫星送到太空实施潜在军事任务。

    快舟一号在轨一年多,已完成多项国家任务

    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与外界的道路交通受阻,传统地面通信完全中断,而当时的空间通信监测系统无法迅速给出受灾范围、伤亡情况以及灾区各种地物类型,为灾情评估和救灾决策提供依据更是无从提及。“如果有一双‘天眼'能看清灾区该多好!”这成了人们的心声,也为航天科工科研人员所铭记。

关键词:快舟 中国 卫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