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北京强拆报刊亭引热议 国外报刊亭能从小店变城市地标

2014-08-13 15:05:22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北京整治报刊亭引热议 看国外报刊亭如何从小店变城市地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 实习记者 张俊宇):近期,北京市朝阳区整治报刊亭事件引发坊间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市容规范行为;也有人觉得,强拆报刊亭破坏了城市文化。而在国外,历史悠久的报刊亭逐渐成为城市地标,为当地民众和游客提供不少便利。是“改”还是“传承”,这其中透露出怎样的城市管理理念?

    7月31日夜间至8月1日清晨,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北京市朝阳区共有72家报刊亭被“强制”迁移或拆除。这是近年来北京市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报刊亭拆除行为。

    对于一夜消失的报刊亭,记者随机采访的民众有不同看法。

    “经常去买,有的地方应该取消,有的地方还是应该保留一个。”

    “我觉得对老百姓挺实惠的,有时候看什么挺方便的。”

    “他取消的都是碍事的地方,你要是位置好的话,像小区里面,并不反对。”  

    值得注意的是,被拆除的大部分报刊亭,乃至于报刊亭的上级部门报刊零售公司都表示,没有提前收到任何通知表明报刊亭会被拆除或“移改”;虽然随后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回应,已经通知了报刊亭的另一个上级管理部门——邮政管理公司,但显然,从最终各方的反馈来看,有关层面的协调远远不够。

    暂且不管政府部门的工作是否合法、得当;许多民众认为,从情感上来说,拆除报刊亭相当遗憾。

    “我们从小买报纸或者买杂志,都是从报刊亭上买,这已经成为我们一个习惯,而且报刊亭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现在把报刊亭都拆掉,就会让我们生活发生改变。”

    “我觉得报刊应该设立,一些文化素养的东西,让人们热爱真正地文学;我觉得国民素质的提高,这报亭不能缺。”

    文化评论员曹保印指出,拆除报刊亭表面上看拆的是一个个铁皮屋,实际上拆掉的是城市文化的灵魂。“一个城市的报刊亭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景线。我们说‘书香北京’,书香从哪里来?除了从传统的书店和网络书店之外,更重要的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报刊亭。这些报刊亭非常方便人们阅读。很多人正是依靠这些报刊亭,看到了最新鲜的新闻、也看到了最有趣的杂志,有些报刊亭还有图书出售。应该说,对于一直倡导‘书香北京’的首都来说,这种(拆除报刊亭)的做法实际上是野蛮的。”

    但也有市民表示,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报刊亭的功能的确有所弱化。“作为我自己来说,我们现在很多电子杂志、很多网络信息获取,很多人看书只在手机上看,或者直接在网上浏览新闻。” 

    曹保印坦言,走市场化路线是报刊亭新的出路。“应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报刊亭,仅仅只经营报刊是很难维持的。前一阵有媒体曾经对北京报刊亭的经营情况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报刊亭亭主实际经济收入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报刊之外的,如饮料、雨伞等日常生活用品。我们说,报刊亭还是应该走市场化道路,还是应该多元化经营,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报刊亭亭主的利益,还能更方便市民的使用。比如说,我就不止一次在下雨天从报刊亭买到雨伞。”

    放眼世界,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大都市,报刊亭并没有给繁华的街道添乱,反而成为独特的城市地标。而这,与该地对报刊亭的规范和支持不无关系。

    以纽约为例,纽约准许全市的报亭销售价格不超过10美元的物品,因此,报亭在书刊、地图、明信片等纸质产品之外,还可以出售如雨伞、耳机、手机套和充电器等商品,给匆忙的纽约人和游客增加了很多便利。

    曹保印建议,下一步,如要建设替代报刊亭的新城市建筑,一定要避免与生活脱轨的情况。“事实上,北京曾推出过数字化报刊亭,实施情况如何?很多数字化信息亭已成为垃圾间,甚至有的成为公共厕所。投入巨大,但收入却如此少,而且不能跟人们日常生活关联起来。这种做法,朝阳区在做的时候必须有前车之鉴。”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