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中乌各领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果

中乌各领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果

2022年9月14日,撒马尔罕中央大道街心公园举行“上合之窗”文化展览活动。本报记者隋鑫摄

中乌各领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果

2021年9月,在乌兹别克斯坦制药企业祖拉贝克实验室有限公司,中国新冠重组蛋白疫苗正式投产。扎法尔摄

中乌各领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果

2022年8月14日,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宾国乌兹别克斯坦展区。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中乌各领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果

2021年6月8日,长三角地区首趟茶叶专列从浙江义乌启程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龚献明摄

近年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双方成为彼此交心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文明对话的好榜样、相互帮扶的好兄弟。一批共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地方、智库、媒体、艺术、考古等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入,有力增进了两国人民福祉,有效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中乌关系的大树愈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陆锁国”成“陆联国”——

“得益于中国技术,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系统驶入快车道”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大国和地缘中心,同时也是中亚腹地的“陆锁国”。长期以来,运输通道不畅、互联互通水平较低是该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加强本国发展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一批重点合作工程相继建成,乌兹别克斯坦正从“陆锁国”转变成“陆联国”。

7月28日,满载204吨布料、棉纱等货物的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驶出。这些货物以铁路运输抵达新疆喀什火车站后,经公路从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境,最终运抵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和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班列全程采用集装箱“铁路—公路”国际多式联运方式,运输时效大幅提升,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商贸往来多了一条更加方便快捷的通道。

公铁联运的提速得益于中吉乌公路的建成运行。该公路全长950多公里,2018年开通后,从新疆喀什到塔什干的通行时间不到两天,比此前经由吉尔吉斯斯坦中转节约了6至10天。乌官方测算,中吉乌公路的开通,使每吨货物运费减少300—500美元,一年运费支出就可节约250万美元左右。众多商家看好这条通道带来的财富和商机。去年底,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中国甘肃海外仓揭牌成立,双方成功实现互设海外仓。乌兹别克斯坦的棉纱、果蔬、干果等货物可快捷进入中国大市场。

“900天奋战成就900秒奇迹。”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承建的中亚第一长隧道“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是乌境内又一互联互通重点项目。这条铁路隧道穿越大山阻隔,打破多项纪录,19.2公里长的隧道只需900秒就可通过。当地百姓出行,再也无需翻山越岭或绕行他国了。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电气化改革项目部主任纳夫鲁兹·埃尔基诺夫在首发列车上体验了穿越隧道的全过程,至今仍对项目通车时的盛况记忆犹新:“安全、可靠、舒适是‘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的代名词。得益于中国技术,乌兹别克斯坦铁路系统驶入快车道。”埃尔基诺夫表示,中吉乌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积极,这条隧道将是乌境内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期待乌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更多合作。

水电站改造升级——

“共建‘一带一路’为各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乌兹别克斯坦水电站修复项目有力推动了乌中两国水电领域合作,该领域已成为双边合作的又一亮点。”乌兹别克斯坦—24电视台在黄金时段节目中,详细报道了中国企业改造升级乌3座老旧水电站的故事。

乌兹别克斯坦水电站修复项目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电建”)承建,项目覆盖下博兹苏伊14号水电站、塔什干9号水电站和沙赫里汉2号水电站。这3座水电站建于上世纪40年代,此前均已超期服役,严重老化。2021年6月,项目改造完工、投入运营后,5台机组并网发电实现有序运转,发电功率提高1倍以上,发电量提高2倍有余,对缓解首都塔什干和安集延周边地区的供电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电建坚持属地化运营,当地雇员比例超过70%。公司还通过召开研讨会、实地交流等方式,积极为当地培养高层次水力、电力等能源专业人才,为乌高校学生提供赴华留学机会和奖学金名额。

乌方员工努林博耶夫·奥塔别克2019年8月进入项目工作至今。他表示,项目让他掌握了先进的水电技术,希望今后能继续参与中国企业的项目建设,服务家乡人民。

乌兹别克斯坦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乌兹别克斯坦85%以上的电力来源于煤炭和燃气。近年来,乌政府大力鼓励发展新能源项目。中国电建除承建水电站修复项目外,也在投资建设一个500兆瓦的风电项目。中国电建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处负责人刘畅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为各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助力相关领域合作。”

新能源、农业、金融、现代通信等领域合作正在成为中乌经济合作的新亮点。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中资企业超过2000家,鹏盛工业园、安集延产业园、明源丝路玻璃厂等一大批项目开花结果,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国立大学教授穆塔利普·哈桑诺夫表示:“乌中是共同发展道路上的可靠伙伴。”

古城焕发新生机——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展出深厚的友谊”

乌兹别克斯坦曾是东西方交通贸易要地,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等古城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吸引着众多游客。其中,被誉为“建筑博物馆”的希瓦古城曾因年久失修,一度失去昔日的辉煌。

2013年,乌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文物保护合作援助申请,得到中方积极回应。2014年,中乌双方决定在希瓦选择两处古迹进行保护修复。2017年4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正式启动古城修复工作,项目范围覆盖整个北门区域,主要包括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主体保护工程及环境整治工程等。

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古建筑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方团队邀请当地文物保护专家做顾问;为寻找与古建筑一致的传统老砖,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收购古城旧砖;为恢复古建筑曾经的精美内饰,中方团队请当地老匠人手绘瓷砖釉面再烧制成型……“一开始我十分不理解,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为什么不用更结实耐用的新材料,偏偏坚持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后来我慢慢明白,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是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参加修复工作的阿里谢说,如今他已掌握了在乌慢慢失传的传统砖砌工艺,项目结束后,他将继续投身到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由于修复项目位于居民生活区,中方项目组综合考虑希瓦古城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兼顾当地居民宗教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的需要,在生活区进行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和广场铺设、景观环境设计以及照明等。看到中方专家为希瓦古城修复付出的巨大努力,当地老居民阿卜杜拉·玉素甫心存感激,“中国专家的到来,让古城老建筑焕发生机”。逢年过节,他都惦记着邀请专家到家里做客,用抓饭等当地美食款待中国客人。

“文化遗产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宝贵财富,一砖一石都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保护好文化遗产并传递给子孙后代是当地人的责任。”2020年3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沿着中方援助整治后的道路视察阿米尔·图拉经学院,高度评价中方修复工作,提议在希瓦设立一所专门的古迹修复学校,推广中国的古迹修复经验,培养古迹修复人才。

希瓦古城有数百户居民,很多人参与了修复工作。古城修复后,当地的旅游生意越来越好。“丝绸之路将乌中两个文明古国联系起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展出深厚的友谊。”时任希瓦市市长朱马尼亚佐夫高度赞赏中方工作,希望以希瓦古城修复项目为开端,开启乌中文化交流与合作更美好的未来。

面向未来,中乌双方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新乌兹别克斯坦”战略对接,加快遴选和落实一批合作大项目,持续深化互联互通、减贫扶贫、医疗卫生合作,让中乌互利合作更多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人民日报》

推荐阅读

军事

  • 李锦明受贿伪造武装部队证件案宣判 数罪并罚获刑十一年半

  • 胡锡进:中日关系的风向在变 新帷幕正在拉开

  • 直击歼16新年度首飞训练 锤炼战斗本领

  • 美国汽车撞人案目击者误认为是烟花声 悲剧引发全美关注

  • 伊朗称侵犯叙主权的人终将被击退 叙利亚人民将获胜

  • 马斯克就汽车爆炸事件发声 特斯拉团队正调查此事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