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面临高通胀的困境。对中国经济而言,是否存在输入性通胀的风险?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
肖立晟:目前,中国整体通胀情况相对稳定,上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维持在1.7%。这一方面源于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需求相对疲弱,没有出现大幅度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在于国家在能源和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供给等方面提前做了部署。
由于中国政府对大宗商品的有效调控,防范了海外的风险传递,特别是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向国内传导。在海外通胀高企的情况下,我国通胀保持基本稳定,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未来总需求的管理政策都预留了较大空间,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回归合理区间。
陈玉宇:国际上的通胀情况可能持续较久,这是因为一些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创造了旺盛的总需求。
在应对疫情对经济冲击的时候,我国的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较小,仍然拥有较大的政策空间。在金融政策方面,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因为短期经济的波动,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工具。
纳隆萨·蒲塔蓬蒙坤:中国经济运行稳定,物价相对平稳,宏观政策环境适宜,基本不存在发生高通胀的条件。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具备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政策效应显现,中国经济体量大、市场空间广、发展韧性足、改革红利多、治理能力强等优势将进一步发挥,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恢复发展的态势。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警告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未来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好先手棋、赢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