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喷洒农药、快递运输、灾难救援、电力巡检……近年来,无人机越来越多地融入日常生产生活。随着技术升级、消费群体扩大、应用领域拓展,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潜力被不断激发,同时也给各国传统空域管理提出新的考验。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无人机使用的法律和技术监管机制,确保飞行安全、公民隐私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做了积极探索。
欧盟——
无人机管理法规“一体化”
不久前,在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周边的禁飞区域,一名外国游客因操作无人机拍摄大教堂上空景观,被警方处以3.3万欧元罚款。据当地媒体报道,2021年已有数起因在米兰大教堂附近使用无人机而被罚款的案例。
据“欧盟动态”网站报道,最近几年,欧洲国家民用小型无人机伤人、扰航事件日益增多,偷拍甚至偷运违禁物品等情况也屡见不鲜。欧盟成员国纷纷出台法规,对无人机运行加强规范管理。由于各成员国对无人机管理的侧重点和宽严度不同,一些无人机操作者在跨境操作时因对有关规则了解不到位而出现违规行为。
为解决这一难题,欧盟从2017年开始制定统一的无人机管理法规。2019年6月,欧洲航空安全局发布了适用于所有欧盟成员国的《无人机通用准则》,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实施。准则对无人机注册、无人机操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禁飞区或限飞区、无人机降噪等多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准则规定,所有无人机都需要注册在案,可以是个人所有,也可以是机构所有。无人机操作者需要持有驾驶执照,并通过考试获取,有效期5年。
欧盟还依据无人机重量、飞行高度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将民用无人机运行的风险等级划分为“开放”“特定”“认证”三大类。其中,“开放”类属于低风险,不需要申请许可,但要遵守飞行限制条件,如飞行高度不可超过距地面120米,无人机重量不可超过25千克,与人群保持至少20米—150米等。“特定”类属于中风险,无人机操作者需要国家航空部门授权。“认证”类属于高风险,主要针对未来运送人员和危险物品的大型无人机,此类无人机运行需要无人机审定证书、具有相应资质的驾驶员以及经主管部门批准的运营人,以确保安全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