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诗与哲学的深度交融(经典流芳)

1759年11月10日,弗里德里希·席勒出生于涅卡河畔的德国小城马尔巴赫。那里离斯图加特不远,当时属于符腾堡公国。因为在军中服役的父亲常需调防,公国各处都留下了席勒童年的足迹。他自幼天资聪颖,口才过人,在14岁那年被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相中,不由分说地把他录取进公国军校“卡尔学院”,先是学习法学,后来又改修医学。但年少的席勒却发自内心地抗拒这一桩旁人眼中的恩典。他厌恶学院内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刻板生硬的规章,更厌恶卡尔·欧根大家长式的独断,不止一次地想象有一天能够逃离这一切。

彼时的德国正是“狂飙突进”文学崭露头角的时候。1774年,青年歌德匿名发表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公维特不愿屈从于僵化的封建礼俗,最终选择殉情。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一股新文学的风潮席卷德国。身处“卡尔学院”的席勒也深受触动,在心中悄然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他一边学习,一边偷偷创作诗歌和剧本;即便是毕业后被派往斯图加特当军医,也没有中断写作。正是在“卡尔学院”的压抑氛围中,席勒写就了他的处女作《强盗》,并于1781年匿名自费出版。这部剧讲述了贵族青年卡尔·封·莫尔被人陷害、落草为寇,却依旧胸怀惩恶扬善英雄气概的故事。当《强盗》于次年在曼海姆剧院首演时,观众如痴如醉,剧中振奋人心的台词让他们坚信,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席勒还需忍耐。由于他未经准假就私自离开连队前往曼海姆,卡尔·欧根公爵关了他禁闭,且禁止他再发表文学作品。席勒知道,自己不能再留在斯图加特了;创作的笔既已拾起,就无法再屈从于强力。1782年9月,他与同伴逃离了符腾堡,同时继续写作,接连完成了“共和主义悲剧”《斐耶斯科在热那亚的叛乱》以及“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在后一部剧中,席勒讲述了贵族青年费迪南与市民少女路易丝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尽管两部作品叫好不叫座,但他在其中却赋予了戏剧极高的期待:当法国的启蒙主义者们还在争论文学艺术是否会败坏社会风俗时,席勒在1784年的一场公开演讲中将戏剧奉为坚守正义的“道德机关”,舞台的效果将“比道德和法律更为深刻持久”。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