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新一代伞降系统及配套设施,前不久俄空降兵完成了极地万米高空伞降演练。
4月26日,俄空降兵在北极弗朗兹·约瑟夫群岛地区成功实施了万米高空成建制伞降演练。
此举,在彰显俄武装力量决心和能力的同时,也把俄军的新一代伞降系统及相关装备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么,极地万米高空伞降难在哪儿?这次演练运用了哪些伞降系统?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实战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看本期话题——
极地万米高空,从天而降不容易
世界各国的空降兵训练,伞降高度通常在1千米以内。
一些专业跳伞运动员和跳伞爱好者,会挑战5000米(5000米被公认为跳伞的最大安全高度)以上的高度。借助防寒服和供氧设备,他们有时能够在7500米左右的高空完成跳伞动作。
军用的特种降落伞,比如俄空降兵的Д-10降落伞,适用的跳伞高度一般在8000米左右。
这次,俄空降兵跳伞的地点是北极地区,最大高度是1万米。特定的地域及高度,使伞降实施的难度和危险系数倍增。
北极地区平时就以天寒地冻著称。而且,随着搭载空降兵的运输机起飞爬升,机外气温会随着高度增加相应降低。1万米高处的气温通常会比地面温度低65摄氏度左右,这种严寒以及因空气稀薄导致的气压降低,通常超出人体可承受范围。
不仅如此,北极地区的强磁场,会影响到空降兵所携带导航和通信装置的使用效果;如果有云层,会遮挡住视线;碰到强对流天气,大风会直接把空降兵吹得偏离预定的降落地点。加上北极大多数地区常年冰封雪裹,到处白茫茫一片,靠视力难以判明地面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从天而降、达成作战意图,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这次,俄空降兵成功实施了万米高空成建制伞降,安全降落在目标地点;紧接着,其“主力部队”从2000米高空伞降着陆,装甲车和其他物资也从1800米的高空成功空投。
俄空降兵靠什么完成了这次任务?按照俄国防部副部长尤努斯·叶夫库罗夫的介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俄军使用了新一代供氧设备和伞降系统。
显然,俄空降兵这次所使用的新一代伞降系统、供氧设备、导航系统以及特种设备,已经解决了在极地高空伞降所必须面对的抗干扰、减震、保温、供氧等诸多技术难题。
成功实施,因有多款装具“兜底”
从这次伞降演练的现场画面来看,参演的俄空降兵身着新式保暖白色雪地迷彩,戴着特殊的面部护具,携带有突击步枪以及为数不少的弹药。这些装备,只是新一代伞降系统所能承载负荷的一部分。
负重越多,开伞时冲量就越大,对降落伞强度等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由此,可以管窥俄新一代伞降系统及配套装备的优越性能。
多年来,俄军列装了多款伞具。其空降兵部队当前装备的单兵降落伞就有Д-10、Д-12、Д-14以及“劲弩”系列特种降落伞等数型。
侦察分队主要装备“劲弩-1”和“劲弩-2”特种降落伞,空降兵则使用机动性更强、空中滑行距离更远的Д-10和Д-12型降落伞。据推测,此次万米高空伞降所用降落伞,很可能为新装备的Д-14型或其他新型特种降落伞。因为,它的空中滑行距离更远,且能满足空降兵在空中进行武器射击的条件。“主力部队”所用的降落伞可能为“劲弩-2”特种降落伞系统。
据有关报道,Д-14型特种降落伞是Д-12的后继型,是一种突击伞。在继承Д-12型特种降落伞优点的基础上,Д-14将主伞和备份伞都设计在背后,让伞兵能方便地在胸前携带武器和物资。它采用“叶片状”设计,可在空中完成180度转弯,甚至能逆风飞行,并能实现用武器在空中射击。
Д-14型特种降落伞最大载重量可达190千克,允许伞兵从1200-8000米高空、时速350千米的飞机上跳伞。如果加上供氧设备等其他配套装置,可以实现万米高空跳伞。
“劲弩-2”最大载重量达到150千克,可保证俄空降兵从4000米高空跳伞,若穿戴抗荷服和使用氧气罐,还可从更高处伞降。“劲弩-2”带有悬挂系统,不仅可以挂载货箱,还能放置小型无人机以及侦察设备等。
这次从1800米高空空投装甲车、集装箱,俄军使用的则是投物系统。该系统通常包括降落伞系统和空投平台两部分。
从这次演练后公布的相关信息可知,这次极地万米高空伞降演练的顺利实施,与有这些装具“兜底”密切相关。通过此次演练,接下来俄罗斯就能够借助收集到的数据,改进和定型新型跳伞服、氧气罩、降落伞等等,为俄罗斯空降兵未来作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跳低开”,只为达成作战目的
那么,俄空降兵为何选择万米高空伞降?难道只是一次随机的选择?显然不是。
对空降兵来说,在什么高度跳伞、什么时间开伞,都是根据作战环境与任务需要预先计算出来的。
根据此次演练的内容安排与实施细节来看,俄空降兵很可能是在演练新的“高跳低开”战术,即让部队在运输机飞进敌防空区前实施万米高空跳伞,通过操控降落伞滑翔数十千米,直接到达目标地点实施侦察,扫清地面敌对武装,保卫和保障后续部队顺利实现伞降。
至于为什么选择万米伞降和千米左右的高度开伞,这牵扯到安全性和行动突然性方面的问题。
对战机来说,万米的高度已经处于飞行相对安全的平流层,不易受天气影响,且遭到飞鸟撞击的可能性也较小。
另外,从躲避地面防空火力打击的角度看,万米的高度也相对安全。当前,除了俄军自身的车载地空导弹系统外,在北极地区,俄搭载空降兵的运输机最可能遇到的“对手”,就是便携式防空导弹和近程防空武器。而这些“对手”的射高一般都在万米以下,最大射程不超过50千米。
此次演练中,俄空降兵跳离机舱后,在空中滑行了近50千米才降落在地面。显然,由万米的高度与极地风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一距离,足以让运输机脱离便携式导弹的打击范围。
“高跳低开”中的“低开”,这次选择的可能是在1000米左右或者更高的高度开伞。一般情况下,空降兵不会过早地在高空开伞,因为这种选择会增加在恶劣环境中滞留的时间,难以控制落点精度,且增加暴露的风险。当然,也不能开伞太晚,否则会有生命之忧。
跳伞的最低高度通常限制在150米以上。因为,跳伞下降过程中,从开伞到降落伞完全打开需要时间,而150米是能确保获得这段时间、保护空降兵生命安全的最低高度。当然,如果像Д-10P那样设计有强制开伞系统,最低跳伞高度还可以继续降低至50米。对空降兵来说,开伞高度越低,越能达成行动的突然性。
因为受地球引力的作用,空降兵在下降过程中会不断加速,这就决定了开伞时间必须随着伞降高度的增加而提前。如果伞降时空降兵负重增加,开伞的高度也必须相应增加。这次,俄空降兵在千米左右或者更高的高度开伞,也必然是多方权衡和精心计算的结果。
战略利益,把“极地”与“万米伞降”召唤在一起
极地万米高空伞降,对相关装备的性能要求高,对空降兵的训练要求更高。这次演练中,也仅是由数十名先头部队实施了万米空降,后续部队实施的是2000米高度的空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经过严格训练、考核筛选,一般的空降兵完成不了极地万米伞降。
早在2014年,俄空降兵部队就在北极地区首次开展了空降演习。经过6年磨砺,俄空降兵的综合素质及遂行任务能力大幅提升。但即使如此,据有关报道,俄空降兵此前仍然开展了多次高空伞降训练。遂行保障任务的机组,也对北极上空的飞行环境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多次分析,制订出多种应对预案。
那么,是什么在推动俄空降兵多次“涉险”开展类似演练?简而言之一句话:战略利益。
北极地区是扼守亚、欧和北美大陆的战略要冲,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这里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和生物资源。因此近年来,北极地区日益成为各国关注并展开角力的热点地区。前不久,美国抛出了格陵兰岛收购构想,又在此区域实施了核潜艇破冰浮出、“三叉戟”多国极地联合演习等一系列行动,更加剧了北极地区的紧张趋势。
考虑到北极地区的地理条件,大规模地建设基地、长期部署重兵有些不大现实。于是,俄罗斯另辟蹊径,开始打造一支由空降兵组成的“机动作战力量”,以保证北极地区一旦有事,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
因此,才有了俄空降兵的这次极地万米高空伞降演练。(空军研究院、空降兵某军研究所 仪艳磊 郭一伦 王全礼)
供图:阳明 石峰
12年前的汶川地震,15名空降兵勇士的“惊天一跳”令所有人动容。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空降兵们当时曾在降落伞没有张开的情况下,空中自由落体了1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