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德国慕尼黑11月21日电 专访:“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古丝路精神——访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普塔克
新华社记者张远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古丝绸之路精神,促进贸易与和平合作,倡导文化互鉴,丝绸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罗德里希·普塔克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普塔克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海上丝绸之路史、中国海洋贸易史等,他的学术著作《海上丝绸之路》中文版已于近期出版。
普塔克说,从历史角度看,海上丝绸之路更似一张“毯”,由向海而生的人们共同编织。千百年来,渔人泛舟讨海、商人往来贸易、工匠传递技艺、使者交流文明,其轨迹在海上密集交织。
普塔克认为,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引擎”。“历史上,中国人口众多,技术先进,主导着不少探索与交流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些活动是和平的,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汇融通。”
德国至今还存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普塔克说,德国多地的城堡宫殿存有沿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中国瓷器。西南部奥登林山地区的埃尔巴赫市还留存着当地牙雕加工的工具设备,数百年前当地工匠加工的牙雕工艺品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方。
“从这些遗存,我们可以看到彼时艺术和技术在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商路的流转。”他说。
普塔克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承着相同的古丝路精神。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是海上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基因”。当前,在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一带一路”项目不仅促发展,也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强调发展绿色丝绸之路,这是一个新理念。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环保议题,反映当今时代潮流。”普塔克说。
普塔克认为,西方一些学者、媒体对“一带一路”存有偏见,这是基于错误的认知且大多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历史上,西方的一些殖民者掠夺资源,贪婪索取,这与中国的和谐、宽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西方中心史观和西方惯性思维来评判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种出发点就有问题。”
普塔克强调,郑和精神与丝路精神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开放性、多元化、富有活力的经济和更公正的国际秩序。
原标题:习主席飞赴比什凯克!这里与“丝绸之路”特有缘!新华社比什凯克6月12日电北京时间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这是他时隔近6年再次造访这座城市。
9月5日,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宁夏银川开幕,当天,群英荟萃的2019网上丝绸之路大会也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嘉宾出席会议。
新华社上海11月13日电(记者孙丽萍)记者12日获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及上海戏剧学院等联合委约创作的《不可能的黑郁金香》计划于2020年11月举行全球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