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加沙10月20日电 通讯:加沙难民眼中的“失望与希望”
新华社记者陈文仙 尚昊
“我依然记得家乡的模样。”住在加沙地带北部沙泰亚难民营里的老人阿布见到记者时激动地说。
阿布的故乡位于现在以色列中部的雅法老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时,年仅四岁的他跟随父母逃亡到加沙地带,沦为一名年幼的难民。
阿布在难民营长大,失业多年的他曾是小有名气的理发师。
“生活的希望没了,”阿布对记者说,“大家实在太穷,没钱去找理发师,很多老顾客也已相继去世。”
七十余载过去了,阿布老了。“做梦都想回到故乡,但没有希望了。”他的眼睛湿润了,声音也变得低沉。
加沙地带面积约360平方公里,人口却有200多万,共有8个巴勒斯坦难民营,难民人数占比高达75%。由于以色列的长期封锁,加沙地带日益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缺水、缺电,更缺就业机会。
记者日前采访的沙泰亚难民营,其面积只有0.52平方公里,却生活着近9万名难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该难民营位于加沙城内,毗邻地中海,也被称为“海滩难民营”。该难民营内道路十分狭窄,有些地方只容一人通过,房屋相互紧挨着,墙皮脱落门窗破旧,老旧电线私拉乱扯,晾晒在过道上的衣服不断滴水,地面上垃圾满地、污水横流,垃圾臭味和鱼腥味交杂着弥漫在空气中。
阿布家的屋子十分低矮,住着5口人,一扇歪歪扭扭的铁皮门和一块满是破洞的棉布将家和小巷隔离开来。屋子的窗户很小,屋内阴暗潮湿,空间逼仄,仅有一套像样的家具沙发也已破损不堪。
“长期封锁导致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重,人们生存条件愈发艰难。”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新闻发言人阿德南·哈桑对记者说。
新华社内罗毕6月20日电 通讯:寻亲路很艰难,但仍要坚持走下去——探访乌干达比迪·比迪难民营 新华社记者王腾 乌干达目前正值雨季,日前记者驱车艰难行驶在泥泞的道路上,前往比迪·比迪难民营
新华社大马士革5月22日电 叙利亚和俄罗斯的“叙利亚难民返乡”跨部门协调指挥部22日发布报告说,叙利亚与约旦边境地区的鲁克班难民营目前人道状况持续恶化,当地难民面临“灾难性”的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