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维也纳7月28日电 (国际观察)多国发声能否破解伊核问题僵局
新华社记者赵菲菲
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委员会(联委会)28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协议执行相关问题。由于近期海湾局势不断升温,各方普遍对这次会议极为关注,一些媒体甚至将其称为“挽救伊核协议的最后一搏”。
分析人士认为,各方在会议中表态积极,有利于缓解剑拔弩张的海湾局势,但鉴于欧洲国家很难在保障伊朗相关经济利益方面有实际进展,伊核协议能否得到挽救仍有待观察。
重申决心
维也纳外交消息人士称,此次联委会特别会议是应英、法、德三国和伊朗要求紧急召开的。会议由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施密特主持,伊朗副外长阿拉格希、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以及英、法、德三国相关官员与会,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率团出席。
会上,各方重申将寻求在联委会框架内解决履约相关问题,确保完整、有效执行协议。各方坚决反对美国利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阻挠他国执行协议,承诺继续采取措施减少美国单边制裁的影响。
此前因履约问题而矛盾上升的伊朗与欧洲三国在会上表达了各自观点。三国要求伊朗尽快全面恢复履约,但也认为当前伊朗突破核协议的相关举措尚不构成严重违约事件。伊朗则要求三国加速履行自身义务,采取更多措施落实伊朗的经济红利。虽然双方观点不同,但傅聪评价说,会议气氛总体良好、专业。
阿拉格希也表示,会谈具有建设性,尽管不能说解决了问题,但所有与会方都表达了对挽救伊核协议的决心。
俄罗斯常驻维也纳国际组织代表乌里扬诺夫将会议成果总结为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继续致力于解除对伊制裁,二是各方共同承担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和福尔多核设施改造的义务,三是商定于近期召开部长级会议。
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国对伊不断施压和海湾局势持续紧张的形势下,各方在此次会议上释放出愿意携手挽救伊核协议的信号,对缓和局势具有积极作用。
对欧不满
伊朗与欧洲三国的矛盾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背景。2015年7月达成的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核心是,伊朗以限制核活动为条件换取联合国和西方国家取消对伊经济制裁。美国去年5月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恢复对伊制裁后,伊朗采取了以“战略耐心”回应美方“极限施压”的策略,希望其他各方能够坚持履行协议,提供协议承诺的部分经济红利。
然而,美国不但禁止本国企业与伊朗的经贸往来,还以“长臂管辖”方式威胁制裁与伊朗交易的他国企业。为此,英、法、德今年初宣布建立与伊朗的“贸易往来支持工具”结算机制,帮助欧洲企业绕过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和支付体系继续与伊朗贸易。但对欧洲企业来说,在美国市场和伊朗市场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结果不言而喻。这一结算机制成为“没有油的汽车”,无法真正落实。
欧洲国家在履约上没有进展使经济因制裁遭受重创的伊朗日益不满。伊朗总统鲁哈尼今年5月宣布将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此后,伊朗先后突破了低丰度浓缩铀存量300公斤的上限和浓缩铀丰度3.67%的上限。伊朗政府还宣称,将每隔60天削减一次其所履行的伊核协议义务,直到欧洲拿出保护伊朗利益的具体方案。
分析人士认为,伊朗虽在言语和行动上毫不妥协,但仍反复表达留在伊核协议内的意愿,其行动截至目前仍可控可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主要意图还是敦促欧洲采取切实行动。
问题难解
尽管与会各方此次都表达了挽救伊核协议的决心,但分析人士指出,伊朗与欧洲三国在履约问题上的矛盾并不容易解决。
伊核协议是包括欧洲三国在内的各方长期努力取得的外交成果,而且美国的“长臂管辖”使伊核协议达成后欧洲企业与伊方签下的许多经贸“大单”不得不中止,欧方的一些先期投资也“打了水漂”。因此欧洲三国一直主张维持伊核协议,反对美国单方面退约和对伊制裁的行为。
但问题是,即便欧洲国家的政府有继续与伊朗开展经贸往来的意愿,然而经贸活动的主体是欧洲的企业,它们不会因政府意愿而去冒得罪美国的风险,政府也无法强制它们这么做。而且美国坚持对伊“极限施压”,欧洲国家也难以说服其改弦更张,因此要满足伊朗对经济红利的要求可谓困难重重。
同时,伊朗为逼欧洲国家采取切实行动而突破伊核协议,也必然引发欧洲国家不满。如伊朗继续升级突破举动,其与欧洲国家的矛盾恐将加深。
此外,欧洲三国中,英国在伊核问题上的态度存在一定变数。在英国与伊朗互扣油轮事件发生后,英国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军舰护航,英伊关系紧张。同时,英国新政府谋求与美国加强“特殊关系”,希望“脱欧”后与美国达成自贸协议,因此在对伊政策上有可能向美国靠近。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全球热点)伊朗释放信号 美伊谈判难启 新华社记者 伊朗总统鲁哈尼14日在电视讲话中表示,若美国撤销对伊朗的制裁并重返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伊朗愿意与美方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