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96年,中国元朝地理学家周达观经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南半岛,辗转前往真腊(今柬埔寨)都城吴哥,采风问俗近一年,据所见所闻撰写《真腊风土记》。约500年后,《真腊风土记》被译成法文出版,并最终指引探险者发现深藏密林数百年的吴哥古迹。
1992年,吴哥古迹作为濒危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中国明确表示参加。从此,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一群中国文保专家续写着中柬文明交流的吴哥故事。
复原文明之“魂”
1998年,由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的中国政府援助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来到柬埔寨开展首个项目——修复建于11世纪的周萨神庙。
中方队员都是经验丰富的文保专家,但开展吴哥保护修复工作之初,他们面临一个又一个全新课题。从事吴哥古迹保护20多年的许言清楚记得:“修复前,周萨神庙可以说只是建筑遗址,一片断壁残垣,是吴哥古迹中损坏最严重的寺庙之一。”
“我们根据建筑自身情况确定了‘抢险加固、遗址保护、重点修复’的原则,对建筑基础进行加强,并对4000多件散落的构件耐心拼对,原处归安。”许言说,经过7年现场施工,周萨神庙从废墟中重新矗立。
周萨神庙项目完工后,中国专家迎来了更大挑战——修复茶胶寺。这座国寺规格的庙山建筑不仅占地面积更大,而且结构上有多处险情,光散落的石块就达数万,其当年未完工状态也给修复带来了更多挑战。
有了周萨神庙的经验,中方队员对茶胶寺的研究、保护、修复更加深入。他们2007年开始对茶胶寺进行建筑、考古、结构等多方面的前期研究,并开展三维激光扫描记录和测绘、工程地质勘测、石质风化机理和保护实验等系统工作。
新华社柬埔寨暹粒5月11日电 通讯:“用中国创意讲述柬埔寨故事”——舞剧《吴哥的微笑》联通中柬民心 新华社记者毛鹏飞 柬埔寨暹粒以吴哥窟闻名于世,每年接待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