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莫斯科3月17日电 通讯:地下艺术殿堂里的中国力量——中国工程助推莫斯科地铁工程建设
新华社记者马晓成 张骁 石昊
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除了徜徉在老阿尔巴特街、红场等地标外,还一定要在地铁里逛一逛。
晶莹剔透的吊灯,五彩斑斓的壁画,造型各异的雕像……构成了美轮美奂的地下空间。登上一列地铁列车,伴随着“喀嗒喀嗒”的节奏,穿梭于一个个独一无二的车站,这种“时空旅行者”的错觉,或许只能够在被誉为“最美地下宫殿”的莫斯科地铁中才能感受到。
这个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庞大地铁网络,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系统之一。如今,仍在不断壮大的莫斯科地铁,多了来自中国的建设力量。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就曾到苏联学习地铁技术。苏联专家也曾在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设计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可以说我们现在到俄罗斯修地铁,是回到了‘老师家’。”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经理薛立强说。
2017年,中国铁建获得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4.6公里线路建设合同,包含3个车站的主体结构施工和4个盾构区间、9条隧道的施工,这段线路是整个线路中施工条件最复杂的一段。
“有的站挖了15米就有地下水,很难做基坑,有的站却是截然相反的施工条件。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施工手段,通过连续皮带机、采用大功率机车等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薛立强说。
据了解,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共有工程和管理人员100余人,现场施工人员700余人,中俄人员几乎各占一半。
今年50岁的康斯坦丁是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的总机械师,已有27年地铁施工经验。作为中国铁建在莫斯科招募的首位外籍工程师,他负责所有大型设备的选型、采购、维护和技术改进工作。由于中俄两国在施工标准和技术上存在差异,他和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隧道总工程师霍久远经常会产生“碰撞”。
“地铁施工环节较多,常常会为了一个问题争执不下,有时为了一个设备选用就要争论一个多月。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充分地‘磨合’,中国工程师的敬业精神和中国技术水平,我很佩服。”康斯坦丁说。
目前,共有“玛利亚”号等5台中国铁建自主设计研发的盾构机同时在地下穿梭,这几台盾构机的名字来自俄罗斯热播电视剧《爸爸的女儿们》,这也让许多俄籍员工倍感亲切。
俄籍工区长亚历山大说,虽然语言方面存在障碍,但是同中国同事相处轻松愉快,工作之余经常一起聚餐、参加文化活动,通过中国铁建邀请来的老师,亚历山大还掌握了很多中国日常用语,令他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与中国同事的相处也更加融洽。
现在,中国力量正助推莫斯科地铁建设高速前进。“我们12小时最高掘进纪录是21米,单日最高纪录是35米,我们准备合适的时候,冲击一下每月掘进800米的俄罗斯同行最高纪录。”薛立强说。
中国铁建以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施工技术,赢得了俄罗斯业主的信任。上个月,中国铁建又获得了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东段2.947公里线路的盾构施工合同。
莫斯科市副市长胡斯努林曾表示,中国铁建作为首家参与莫斯科地铁建设的中国施工方,承建了莫斯科地铁项目中多个复杂区间,中国建设者为莫斯科地铁建设带来了新经验,期待未来可以和中国伙伴展开更多合作。
不久前,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初步设计文件一次性获得俄罗斯行政部门批复。根据这份设计文件,中国铁建承建的米丘林站将以“中国风”的形象亮相莫斯科地铁,届时,梅花、云纹、团寿、八仙纹、中国红等元素将为“最美地下宫殿”添一份中国色彩。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 刘尚君)春节将至,人心思归。1月31日,京港地铁“M地铁·图书馆” 第十期推出主题为“异乡·吾乡”的公益文化阅读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