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耶路撒冷10月13日电 通讯:海水淡化滋润“干渴”以色列——走进以色列海水淡化厂
新华社记者陈文仙 杜震
以色列全年干旱少雨,国土面积三分之二被沙漠覆盖,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以色列借助创新性的海水淡化技术,只需短短的45分钟就可以把海水变成可饮用水,这缓解了缺水危机。
日前,记者走进了以色列一家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厂——以色列索雷科海水淡化厂。这家海水淡化厂位于以色列沿海城市特拉维夫附近,由以色列海水淡化企业IDE技术公司设计和运营。
索雷科海水淡化厂日产淡水量62.4万立方米,其生产的淡水占整个以色列约20%的淡水供应量。不过,偌大的工厂内只有40多名员工,高度自动化节约了大量劳动力成本。
以色列西临地中海,南临红海,为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然而,如何将丰富的海水变成可饮用水,则需要技术创新。
IDE技术公司的工程师们采用创新性的反渗透技术“武装”了索雷科海水淡化厂。
IDE技术公司全球销售总监罗尼·克莱因介绍说,所谓反渗透技术,就是让海水渗透过一系列的半透膜来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和其他杂质,最终达到将海水淡化的目的。
三根直径达1.8米、长度为1.25千米的取水管直接延伸至海底,将地中海的海水输送到索雷科海水淡化厂。淡化厂内有数十个长、宽、深各约10米的海水过滤水池,用来做预处理。首先通过沉淀法将海水中的沙子和其他大颗粒物留在池底,再利用过滤水池进行第二道预处理,即使用凝结剂和絮凝剂等将海水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
经过层层预处理后,海水才能通过特种高压泵增压进入海水淡化最关键的反渗透系统,最终获得淡水。
索雷科海水淡化厂的反渗透系统引入了16英寸(约合40.6厘米)大直径反渗透膜组件,分两级运行:第一级反渗透系统可以分离出90%以上的盐分,第二级则将剩余的盐分彻底分离出去。
反渗透系统产生的淡水过于纯净,因此淡水还需进入矿化装置,加入各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才能最终成为可饮用水。矿化装置的边上就是监测站,海水淡化后的可饮用水在检验合格后,会汇入国家供水系统,进入千家万户。
IDE技术公司在以色列建成了3家大型海水淡化厂,日产淡水量约150万立方米。
“喝一杯尝尝”,克莱因打开水龙头接了一杯清澈的水递给记者,“能否想象45分钟之前它还是海水?”
原标题:浮夸之风吹歪了海水稻“网红”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烦。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一种耐盐碱水稻,研发主阵地在青岛。今年,它已经开始了全国大范围试种。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10日开始收割在青岛市城阳区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试种的海水稻,专家组现场对编号为1803的水稻材料进行测产,实打亩产量为261.39公斤,理论亩产量为669.2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