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维多利亚9月1日电 通讯:“永不离开的影像专家”——记中国医师为塞舌尔编写全英文医学影像学专著
新华社记者卢朵宝
孙占国从没想过,有一天,他会为一个非洲国家写一本全英文的书。
今年7月,在中国驻塞舌尔大使余劲松和塞舌尔卫生部部长让-保罗·亚当等人共同见证下,中国第16批援塞舌尔医疗队向塞舌尔卫生部捐赠了由孙占国独立编写的全英文书籍《塞舌尔放射病例——影像解析与诊断要点》。这是自塞舌尔独立以来第一本医学影像学专著,填补了该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2016年9月,孙占国作为中国第16批援塞舌尔医疗队队员来到塞舌尔。提到塞舌尔,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碧海白沙的美景。然而,初到塞舌尔的孙占国,却无心欣赏美景。
塞舌尔在医疗领域长期依赖外籍医生,全国最大的塞舌尔医院像个“小联合国”,有来自古巴、印度、乌克兰和中国等多国医生。近年来,塞舌尔政府开始注重本地医生培养,但为本地医生开展教学并不简单。
“他们没有片子可看,也不像国内会打印胶片,PACS(影像存储传输系统)也经常坏掉。”孙占国说,本地医生是未来塞舌尔医疗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这里缺乏供他们深入学习的当地常见病种影像学资料。
孙占国想到一个办法。他将每天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离线储存、整理,用典型病例的片子对本地医生进行教学。
“比如这个病例,病人主诉是腹痛,CT扫描发现腹腔及肝脏有感染,腹腔有异物,密度与骨质接近,怀疑是鱼刺。”孙占国拿着一个病例对记者说。“塞舌尔人吃鱼很多,鱼刺顺着食道下来进入腹腔的案例并不罕见。我把这个案例挑出来,以后塞舌尔医生在诊断类似情况时就有了参考。”孙占国说。
经过近半年病例搜集,孙占国编制的简易病例数据库变得异常庞大,病例管理和搜索日益困难。同时,他意识到,等援塞工作结束,没有专人讲解,这个数据库“两年之后就没多大用处了”。孙占国开始往数据库里增加注释,以便让后来人看懂。
2017年3月的一天,塞舌尔医疗卫生机构首席执行官丹尼和孙占国聊起此事,丹尼问:“你为什么不印出来呢?”受此启示,孙占国开始着手写书。
中国医疗队在塞舌尔承担着繁重的医疗工作,是塞舌尔医院的“壮劳力”。孙占国特意随身携带一台长期待机的笔记本电脑,只要有空就写上一点。他经常下班后还要继续伏案五六个小时,凌晨两点睡觉是常态,就是希望在离任前把书完成。
2018年春节,孙占国的家人来塞舌尔探亲。“每天,我在餐桌的一端敲电脑键盘,女儿在另一侧写作业,老婆就在旁边读书。”就这样,一家三口在风景如画的塞舌尔过了一个足不出户的难忘春节。
“快写到最后一章时,我都想放弃了,想着是不是就从别的书上抄一部分算了,实在是太枯燥太耗时了。”孙占国说,是同事的鼓励让他坚持了下来。他坦言,“如家人般的”医疗队队员们主动减轻他的工作负担、帮他做饭,给予他很多支持和帮助。
在异国编写出版一本非母语的医学专著并不容易。历经一年多,孙占国终于完成编写。这本书收录了塞舌尔常见病、多发病400余例,涵盖157个病种,共采用高清影像图片1400余幅、英文词汇9万多条。
该书受到塞舌尔医生广泛好评。塞舌尔医院放射科主任奥廖娜说,书内所涵盖的诊断经验和相关知识点,均依据塞舌尔的实际需求,蕴含了大量实用信息,是中国医疗队为塞舌尔医院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
有了孙占国的培训教材,塞舌尔本地医生学习诊断本国常见病、多发病就有了一个可靠“帮手”。用塞舌尔卫生部部长让-保罗·亚当的话说:“这下好了,这个‘中国医生’再也不会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