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守护“一带一路”上的绿水青山

2018-08-22 09:41: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中东则是“重病区”。在中国,几代人的奋斗成功实现库布其、塞罕坝等“人进沙退”,这样的成功范例让“一带一路”的伙伴们倍加重视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和经验。

阿尔及利亚、约旦、巴勒斯坦、叙利亚、摩洛哥、突尼斯……众多中东北非国家都从中国“绿富同兴”的经验中获益。阿尔及利亚杰勒法省农业厅长艾哈迈德·艾拉哈尔对3年前在宁夏的培训经历记忆犹新:“我们学习了在荒漠地区种植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如饲料作物种植、水利设施建设,还学习了在荒漠地区养殖牲畜等可持续发展经验。”

2017年,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旨在为更多饱受荒漠化困扰的国家提供生态治理与荒漠化防治经验;中国生态环境部牵头的对外援助环境管理研修班被联合国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在肯尼亚建立;旨在推进环保交流的“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启动……

中国正经由“一带一路”播撒“点荒成绿”的绿色基因。

共筑清洁梦想

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44岁的龙门吊司机埃卡纳亚克见证了这个港口如何旧貌换新颜:“烧油的黑烟不见了,隆隆噪音没有了,龙门吊的故障率也大为减少。”

传统码头龙门吊作业动力是柴油发电机组,排放废气多、噪音大,埃卡纳亚克那时每天回家都头昏脑胀。后来,中国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和斯里兰卡港务局合作,使港口实现了“绿色升级”。

2017年,码头完成全部40台龙门吊及40个集装箱堆场“油改电”,改造后的龙门吊柴油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直接排放总量减少了95%,综合碳排放削减幅度达45%。这里成为斯里兰卡第一个、也是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绿色码头。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