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贵州民族工艺品步出“深闺”走向世界

2018-08-02 15:11: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贵阳8月2日电(记者罗羽、肖艳)坐落于北京崇文门西大街原比利时驻华大使馆旧址的华宝宫展厅内,几十件苗绣产品与其他展品一道,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使、参赞展出,成为苗家妇女刘英一直以来无比自豪的事。

“我们制作的苗绣产品得到了向世界展示的机会,这代表贵州民族文化走出了大山,走向世界,获得更多关注。”刘英说。

40岁的刘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人。她从小学习苗绣,凭着精湛技艺,成为黔东南州凯里市市级苗绣传承人。20多岁时,刘英到北京做苗绣生意,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2013年为回报家乡,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她回到凯里市注册了一家公司,从事苗族服饰以及苗绣家居用品等制作生产,目前年纯收入700万元至800万元。

刘英说,苗族文化需要走出深山,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为了让苗族文化走出去,她一边收藏传统苗族服饰,抢救日渐濒危的遗产,一边推广苗族文化,依托家居用品、生活用品等创新苗绣产品、扩大市场,以此带动全州1000多名绣娘就业,产品远销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刘英并非个例。在安顺市天龙屯堡景区入口处的一家东方蜡染展示厅内,各种蜡染产品销售火热。据展厅老板杨正华介绍,蜡染在苗族群众中属三大技艺之一,他出生、居住的安顺市被誉为中国“蜡染之乡”。

“蜡染全部纯手工制作,过程涉及数十个步骤,加上浓郁的民族特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杨正华说,近年来,通过不断到外地做展示和推广,他的蜡染生意越做越好。2013年以来,其蜡染厂一年制作蜡染产品约10万件,销售额四五百万元,产品除了在国内销售,还出口欧美国家。

政府也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3项72个保护点、占全国名录总数的3.9%的黔东南州,近年来高度重视发展民族文化,通过政策扶持、传承保护等举措,推动传统民族工艺品产业迅速发展。目前黔东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企业近3000户,民族工艺品产业产值约25亿元,重点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带动就业人数2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超过3000人。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