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银针,至微至轻,却承载着医德至重,凝聚着一位非洲籍大夫的牵挂与梦想……
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大庄卫生院,来自西非国家马里的中医学博士迪亚拉·布巴卡尔正为一名患者做针灸治疗。他边按压病变腰椎,边用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与患者闲聊,随即快速进针,并向身边的实习生演示取穴要领和针刺手法。
这一刻,人们眼中只有医患和师生,全然忽略了国籍与肤色的差异。20多年来,迪亚拉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投身义诊、扶贫等公益事业,成为当地人熟知的“迪老师”“迪大夫”。
针行万里 医道苦旅
迪亚拉1964年出生在马里的一个医生家庭。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援非医疗队把中医带到了迪亚拉的故乡,针灸、拔罐等“道具”让少年迪亚拉感到新奇。
“小时候,看到中国医生用一根银针就能治病,很神奇,”迪亚拉说,“或许,那时候心里就埋下了中医的种子吧。”
大学毕业后,迪亚拉子承父业,做了一名全科医生。1984年,他获得政府奖学金,与其他11名同学一起飞越万水千山,来华进修。
“我是这批人里唯一选学中医的人,当时属于另类。”他回忆道。
很快,迪亚拉为这个选择付出了“代价”。在广州中医学院,会说普通话的一年级新生迪亚拉却陷入语言不通的困境。“老师用粤语讲授中医古文,结果啥也没听懂。”他说,“考试挂科,感觉天要塌了。”
高等中医求学之路十分难行,除需掌握实操技能外,还要领悟中国文化、历法、哲学等。班上多数外国留学生陆续退学,迪亚拉选择了坚持。
学粤语、背词典、啃古医书、跟学霸交朋友……迪亚拉苦读八年,最终完成本硕阶段教育。随后,他又赴成都中医药大学,主攻针灸方向博士学位,并于三年后出师。一根银针,勾画了迪亚拉11年的中医求学轨迹,也牵引他在中国安家立业,开启一段别样的中医人生。
原标题:【国际锐评】有一种友谊,叫做“中国与非洲”中国与非洲虽然相距万里,但中非传统友谊+命运共同体把彼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全天候的友谊首先体现在高层走亲戚般的互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