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利策”讲述者——性丑闻曝光背后的勇气与执着
4月16号,第102届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美国《夏洛特观察家报》的评论称——在一个“假新闻”泛滥的时代,这些记者拥有真实的影响力。这些获奖者以及他们所讲述的故事,再次受到外界关注。
今年,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由《纽约时报》和《纽约客》共同摘得,他们对好莱坞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等人的性丑闻进行了连续的深度报道,在美国多个行业引发对性骚扰和性侵犯行为的“全国清算”,最终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运动。获奖者之一,30岁的记者罗南•法罗却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在某种程度上,这篇报道似乎根本不可能被发表,更别说获奖了。”
2017年10月10号,他在《纽约客》网站发表了名为《从咄咄逼人到性攻击:哈维•韦恩斯坦的指控者们讲述她们的故事》的长篇报道,震惊全国。5天前,10月5号,《纽约时报》刚刚曝光了韦恩斯坦在数十年间涉嫌对至少8名女性进行性骚扰。
负责这一报道的记者坎特和图伊,在4个多月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多年来,很多人曾尝试报道这件事,却没有任何记录在案,也一直都笼罩着各种谣言。
《纽约时报》记者乔迪•坎特:有人说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长久以来好莱坞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告诉我们很天真、很理想化,稿子发布后生活还会照旧。
据坎特表示,韦恩斯坦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团队,不断给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施压,试图让他们放弃报道,或者修改报道内容。
美国记者罗南•法罗:当哈维•韦恩斯坦威胁说要起诉我时,就像《哈利波特》里的情节,霍格华兹魔法学校的邀请函从每扇窗户、从壁炉、从房间每个向外打开的地方飘进来。
当时,法罗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主持人和记者,已经就韦恩斯坦的性丑闻调查采访了10个多月,期间也不断收到韦恩斯坦的各种威胁。随着法罗调查的深入,这一性侵事件逐渐演变成了一部现实的惊悚间谍片。
罗南•法罗:我不认为大多数人意识到那些最有权力和财富的美国人,当他们决心让指控者闭嘴时所使用的极端手段。
2017年11月6号,法罗再次发表长篇报道,题为《韦恩斯坦的间谍军队》,揭露了韦恩斯坦为平息针对自己的负面报道,不惜雇佣私人侦探和间谍,通过挖掘背后丑闻,恐吓受害者和相关记者。
记者:你认为有针对你背景或者任何能让你放弃报道这件事的调查吗?
法罗:我知道会有这种情况。
法罗出生于1984年,从小就是外人眼中的“神童”。他11岁时考入纽约州的巴德学院,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学生。15岁拿到大学学位,16岁被耶鲁大学法学院录取,21岁进入美国国务院工作,后来成为希拉里•克林顿的全球青年问题特别顾问。24岁时,获得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位。
不过与他“神童”经历相匹配的,则是他复杂的家庭背景。罗南•法罗在公开接受采访时认可的父亲是好莱坞著名导演伍迪•艾伦,而他的亲生母亲是好莱坞女星米亚•法罗。在罗南•法罗4岁时,当时共同生活的米亚•法罗和伍迪•艾伦宣布分手,为争夺孩子监护权展开恶战,他们一家的方方面面都被曝露在法庭和媒体面前。
罗南•法罗:这或许是个意外的优势,那就是我身上任何可能被发现的污点都早已被各种小报说过了,这些令人痛苦和不悦,但是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败坏我的名声,真的不会挖到什么惊喜。
在法罗出生前,他当时的父母曾收养了一个女儿,名叫迪伦•法罗。迪伦•法罗曾指控伍迪•艾伦对其进行性骚扰,但两轮调查后,伍迪•艾伦都没有受到任何刑事起诉。
罗南•法罗:那些都是痛苦的家庭经历,很多年来我一直试图摆脱。
记者:伍迪•艾伦一直予以否认,并且是强烈的否认?
法罗:嗯,他一直否认这件事,任何一个女性想要说出这一点时,他都会直接予以否认,这是庞大的公关团队所设计的。
2014年,法罗的姐姐迪伦•法罗再次起诉他们的父亲伍迪•艾伦。
记者:你跟她谈论这件事了吗?
法罗:我非常激进地跟她讨论了这件事,我说,保持安静吧,你已经经历过这种创伤,为何要重提这件事?为什么要毁掉自己的事业,毁掉我们的事业?
记者:她为何坚持这么做?
法罗:她对我说的逻辑跟许多指控韦恩斯坦的女性有一个共同点,她想确保别的女性不再受到类似的伤害。
法罗表示,自己的家庭经历让他对性侵事件更有触动,所以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会轻易放弃。
记者:有没有想过我应该放弃继续跟踪报道这件事?
法罗:鉴于证据的严重性,如果我停下来了,我不可能心安理得,也就不可能给那么多已接受采访的女性一个答复了。
然而,2017年,当他把调查报告拿给编辑申请发表时,却被告知内容缺乏说服力,无法报道。在朋友的引荐下,他敲开了《纽约客》的大门。
记者:他进门的那一刻起,你就决定发表他的文章吗?
《纽约客》编辑大卫•雷姆尼克:没错。
雷姆尼克表示,他早已知道了关于韦恩斯坦的那些指控。2002年,他手下一个名叫奥莱塔的编辑,因为要做一篇关于韦恩斯坦的报道,在好莱坞做了大量的采访,当时就有人指控韦恩斯坦性侵,但出于安全考虑不敢公开站出来。而正是奥莱塔向《纽约客》引荐了法罗。
法罗称,在得知《纽约客》决定发表这一报道后,他差点激动地流泪了。在《纽约客》编辑雷姆尼克看来,法罗身上有最优秀的记者素养,他不停地自我驱动,对挖掘真相保持热情,拥有极大的同情心和耐心。
韦恩斯坦性丑闻被曝光后,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当这一重大事情发生时,当你有影响力时,50名女性站出来,这是一个分水岭。
2017年,从美国到欧洲、亚洲,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性运动。今年3月,韦恩斯坦影业正式宣布破产,而昔日的传奇电影大亨,深陷一系列民事诉讼纠纷之中,同时接受伦敦、洛杉矶、纽约警方调查。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评论认为,性丑闻之所以能被揭露,直接原因是报道的记者和那些信任他们的女性。而《华盛顿邮报》的执行主编马丁•巴伦认为:“记者既需要灵魂,又需要骨气,他们完全献身于我们寻求真相的使命,证明了他们的灵魂。”然而,在热衷于哗众取宠的媒体环境下,寻求真相,并不容易。
2017年12月,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华盛顿邮报》上映。影片中,报社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为了让公众知道真相,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决定公开五角大楼绝密文件,揭发政府掩盖了30年之久的秘密。当面临重重压力时,并非所有的媒体都能像凯瑟琳一样作出抉择。
普利策奖揭晓后,福克斯新闻网评论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应该为拒绝法罗而感到耻辱。该公司曾表示,他们当时之所以不同意发表法罗的报道,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份报告还不符合编辑标准。但《赫芬顿邮报》报道称,罗南•法罗在这家公司工作时,公司曾阻止他采访一位指控韦恩斯坦的女性,最终法罗自掏腰包雇佣拍摄团队,才完成采访。
美国天普大学副教授维奥拉:NBC旗下有一个精彩电视台,而韦恩斯坦是该台一档真人秀节目《天桥骄子》的制片人,他们互相吹捧不希望翻船。这些媒体集团太大了,拥有太多部门,而新闻部门往往要做出妥协,娱乐节目部可以压制一篇报道,对另一个部门造成威胁,这是很吓人。
高客网以报道丑闻著名,2015年,该网站也曾报道过韦恩斯坦涉嫌性骚扰,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苏利文: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因为韦恩斯坦权力很大,他在媒体娱乐圈和政界有非常多的朋友,这让人们对他有点敬而远之。
即使是获奖的《纽约时报》,也曾经拒绝发表关于韦恩斯坦的负面新闻。2017年10月6号,《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专栏文章,标题是“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文中提到,此前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没能、或许是不愿意,挖掘并曝光相关细节,直到《纽约时报》把丑闻公之于众。
仅仅两天之后,一位《纽约时报》的前记者就发文予以回应,并附上这样一个标题:“谁是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纽约时报》就是其中之一”。这名记者叫瓦克斯曼,据她所说,2004年她曾以《纽约时报》记者的身份调查韦恩斯坦的性丑闻,还专门到意大利与英国采访相关当事人,并带回一些证据资料。
《纽约时报》前记者瓦克斯曼:我被告知他以个人名义去过新闻编辑室,我不知道他说了什么,我不知道受到过什么威胁。
最终,瓦克斯曼的稿子得以发表,但内容却已被改得面目全非,看不到任何性骚扰或性侵的影子。当时哈维•韦恩斯坦是报社重要的广告客户,数据显示,韦恩斯坦至今仍欠《纽约时报》广告费26万多美元。
美国天普大学副教授维奥拉:新闻媒体真的需要好好自省,如今我们身后有了社交媒体,我们就有义务变得更有责任,否则我们最终会非常尴尬。
2018年4月16号,普利策评委会负责人卡内迪对今年的获奖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负责人达娜•卡内迪:他们的作品是最高水平的真实新闻,崇高践行着新闻一贯的要求,毫无畏惧和偏袒。
这似乎是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常说的“假新闻”的回应。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经常驳斥“假新闻”,批评媒体。
美国总统特朗普:我们坚决反对不诚实的媒体,公众已经不再相信你们了。
美国蒙茅斯大学的最新民调显示,四分之三的美国人相信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可能报道“假新闻”。《洛杉矶时报》注意到,今年普利策奖颁发之际,美国记者正遭受着一系列“围攻”,社交媒体吸引了更多读者,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减少,白宫与新闻界处于对抗状态。
1917年,普利策奖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一个世纪以来,普利策的一句话,曾激励了无数新闻从业者,他说:“我们不仅要报道日常新闻,更要照亮黑暗的角落,以深刻的责任感诠释这个多难的时代。”
反观西方的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各种假新闻和博眼球的行为层出不穷,严肃的主流媒体究竟该何去何从,曾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这些普利策讲述者们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