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性别战争,英国“疯了”?

2018-02-06 08:10:5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其实,比勒菲尔德大学设立的“全性别厕所”在德国不少地方已经存在。3年前,柏林市政府开始尝试在全市各地设立这种厕所。不少媒体支持这种尝试,认为同歧视少数群体现象的斗争就从这里开始,厕所是反歧视的战场。

在德国“去性别化”的尝试中,2013年8月德国最高法院的一个判决是个里程碑事件——面对一名双性人,法院决定:从当年11月以后,德国的新生儿出生证明上可以选择“不确定性别”!此举被誉为欧洲的法律革命。新法律也规定,民众可选择终身维持“不确定性别”。不过,德国护照还是要求持有人填上代表女性的“F”或代表男性的“M”。

许多德国人对这种“去性别化”表示担心。柏林两个孩子的妈妈斯戴范妮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的9岁儿子本尼最近出现了性别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否更像女孩。她认为,学校和社会有很大责任,许多学校开设课程,诱导孩子对性别产生质疑,一位这是性别平等的体现。

实际上,“去性别化”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是热门话题,且案例越来越多。瑞典著名服装品牌H&M此前推出中性牛仔系列服装,主打不分男女款皆可穿。瑞典“国民潮牌”Acne,“去性别化”的设计理念贯穿其全季服装。除了专门为男性设计高跟鞋,Acne还曾大胆地在一季女装广告中启用一名11岁男童模特,让他身着粉红色呢绒大衣,脚踩高跟鞋,手提女士皮包。

“去性别化”甚至蔓延到宗教领域。去年11月,瑞典最大基督教会敦促其神职人员从今年5月开始,在称呼上帝时必须使用性别平等的语言,包括不再使用男性的“他”(he)及“主”(Lord),而是用更为中性的“神”(God)。

“成长在没有性别的世界里。”以关注亚文化和边缘群体闻名的媒体VICE,去年曾派记者前往瑞典,与一个反二元性别规范的家庭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个家庭里,“奶爸”是一名非男非女的间性人,两个孩子都是生理男性,好动但经常穿着裙子,喜欢粉色。其中一名孩子米卡被问及自己是男还是女,在屡次回避后,米卡小声说还是希望用“hen”(中性人称代词,用来取代“han”(他)和“hon”(她),已被正式列入瑞典《国家百科全书》——编者注)称呼自己。VICE的报道称,在不强调性别规范的幼儿园,米卡过得很开心,但当升入小学时,米卡的奶爸需要为择校费工夫,因其要确定老师的性别教育观念符合自己的要求。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