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约20年前的事了,在这期间,中国和德国的月子文化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兴起了月子热,各种月子中心、月子会所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里,陈规陋习被抛弃,年轻妈妈可以洗头,但要用姜水,或是特制的中药洗头水;护理人员给婴儿洗澡,换尿不湿,并在妈妈奶水不畅的情况下提供咨询,全套月子服务的费用大约为10万元人民币。更愿意享受自家四壁温馨的也可以请月嫂上门,拥有基础婴儿饮食和护理知识的女性就能胜任这份工作,报酬可达8000到1万元人民币。月嫂的工作其实是每位妈妈下意识都会做的,因此我不认为中国妈妈不敢自己去实践,高薪雇月嫂的动机应当是:一辈子怎么也该有一次尝尝做女王的滋味,毕竟月子前和月子后的生活足够辛苦。
在中国月子文化日新月异的同时,“月子”这个词正在逐渐从德语里消失。年轻妈妈运气好的话,孩子的姥姥可能来家里帮几天的忙。女政治家或超级模特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生育就像感冒一样,一个星期之后就会恢复正常。传统的助产士职业正濒临灭绝,而这好像是立法者的目的:自由职业的助产士每年必须缴纳的责任保险费高达6000多欧元。10年前,这一费用只有今天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这两种月子文化的差别如此之大呢?对中国人来说,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的。为两个家庭实现这一梦想的女性是英雄,于是她会得到大熊猫一样的宠爱。而在德国,生孩子对女性来说意味着仕途的挫折,对年轻家庭来说意味着经济上的负担。换句话说,谁要孩子谁是自讨苦吃。在这样的冲突当中,妈妈必须尽快恢复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角色。
就我自身的感受来说,生育是女性最美好的经历。假如哪天助产士在德国消亡,我已经答应女儿们,将充当她们的全职月嫂,没有禁忌,不计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