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华国际时评:“中国速度”惊动世界的喜与思

2018-01-26 15:51:1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中国速度”惊动世界的喜与思

新华社记者吴黎明

连日来,中国福建龙岩“9小时完成火车站改造”的视频风行世界,引发外媒和外国网民追捧,“奇迹”“惊心动魄”“这才是中国速度”之类的留言不绝。

这并不是外媒第一次点赞“中国速度”。从北京三元桥一夜之间整体改造成功到南昌8小时内拆除立交桥,从世界最牛高铁网到各种跨海大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越来越多的外媒关注飞跃式发展的中国。英国广播公司曾先后播发《你所不知道的中国》《难以想象的中国工程》等纪录片,多侧面展现中国诸多史诗级工程,中国展现的高速度和高水平令外国观众们叹为观止。

有比较就有高下。在赞叹“中国速度”的同时,诸多外国网友纷纷“吐槽”自己的国家。欧盟总部大楼翻修用了13年,同期上海从无到有建起了浦东新区;十多年前破土动工的德国柏林新机场,启用时间最近说要等到2020年;而北京新机场2014年底开工,预计2019年即能投入使用。英国伦敦著名的大本钟去年8月开始维修,民众要等到2021年才能听到其下一次正式整点报时。有人说,若是大本钟在中国维修,4个月恐怕都嫌长。

面对外国朋友们对“中国速度”的点赞,首先我们当然是欢欣和自豪。40年前当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之时,发现自己落后太多,加速追赶“搞快点”成为从领导人到老百姓的普遍共识,“深圳速度”风靡全国。进入新世纪,中国连续赶超传统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改变世界经济版图和国际格局的伟大超越就是“中国速度”最鲜明、最集中的体现。

不过,在对发展速度欢欣自豪的同时,我们也要对效率、质量、管理等问题进行反思。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趋势。中国的发展已悄然进入新阶段,我们应该早日思考发展的硬速度与配套“软件”相适应的问题。

追求速度不能放弃对品质的追求,要摒弃短平快和凑合的思维。马路头年刚铺,第二年就开膛破肚;人行道上个月刚铺好,这个月就支离破碎;房子刚装修不久,墙裂了、马桶坏了……生活中常见到一些质量问题,大都是片面图快和缺乏“工匠精神”引起的。德国卫生间的马桶水箱“藏”在墙里,追求质量的德国人就有这种技术自信——水箱及其零配件用上几十年也不会坏。“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意味着对高品质追求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追求速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放弃对规划管理的放松。看见炼钢赚钱就大上快上,不顾周边环境的承载能力;看到共享单车前景好就一哄而上,而今许多城市的地铁口、商业区已车多为患。如今,“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已悄然超越对速度的呼唤。

追求速度不能漠视效率、服务和人文关怀。国内许多机场、车站、高速公路等硬件设施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但在运行效率、方便乘客等诸多方面尚不能让人满意。比如,国际航空协会制定的航班中转衔接时间标准为60分钟,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规定最长中转时间标准为45分钟,这也是其成为全球著名航空枢纽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这种中转效率相比,国内的航空枢纽恐怕还有不小差距。

硬件要硬,软件也要硬;速度重要,质量与以人为本更重要。我们不用慢下来,但无疑要在其他方面紧紧跟上。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