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通讯:煤火与钢花泯灭背后的美国幻象

2017-12-21 12:51:2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煤炭支持美国崛起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但新技术的发展、经济转型的铁律,以及环保的时代命题,都让煤炭从那个时代的宠儿沦为这个时代的弃儿。

对于这个人均收入全美倒数第二、受教育程度全美垫底的“铁锈”州来说,如今最不需要的或许就是华盛顿空洞虚伪的政治口号。人们不能拒绝变化,只能随时准备应对必然发生的变化。

  俄亥俄的钢:全球化挑战和希望

两台重达2721吨的钢铁运输车已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工作了超过半个世纪。从执行“阿波罗计划”的“土星五号”火箭到航天飞机,抵达发射台前的最后旅程都由这两台运输车运载。

这两台钢铁巨兽于1965年制造,制造地点在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北郊小城马里恩。在这里,和记者交谈的所有人都会说起这件辉煌往事。

如今,“这是一个正在死亡的社区”,出生在马里恩的琳达·佩蒂特对记者说,“情况每况愈下,我父亲在52岁时不得不去找下一份工作。”

1997年,制造钢铁运输车的马里恩动力铲车公司彻底关张,为铲车提供原料的钢铁行业也几乎从这个小城消失。

俄亥俄曾是美国第二大产钢州,但自19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工人工资上涨、国外钢铁涌入,俄亥俄钢铁产业开始衰落。

在不少当地人看来,全球化是他们生活变得困难的原因。撑起“反全球化”大旗的特朗普被这个“铁锈”州寄予厚望。马里恩,这座在2012年把选票投给奥巴马的小城,在2016年选择了特朗普。作为关键摇摆州,俄亥俄倒向特朗普也成为去年大选的关键转折点之一。

“我们将用美国铁、美国钢、美国铝,”今年7月特朗普重返俄亥俄州时说,“我们将重新夺回我们作为制造业国家的传统”,“那些离开了俄亥俄的工作将回来,不要卖掉你们的房子。”为此,美国政府甚至罕见援引冷战时期出台的法律,对外国钢铁产品展开是否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232条款调查”。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