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紊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生概率都会提高。”王计秋说,这项有关生物钟的研究对于大众最浅显的指导就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另外,夜猫子们也要注意,熬夜绝不是个好习惯。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只要生活规律就不会有影响?比如上夜班的人,长期处于日夜颠倒的模式,只要习惯了就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事实可能要让人失望了。美国曾做过一个“护士队列研究”,结果表明护士常年要值夜班,她们发生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的确增加了。结果提示,昼夜节律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不适。
实际上,人类百万年来的演化形成的“内在节律”,不会被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夜班”所改变。
曾有科学家用小鼠做过试验,小鼠通常是夜间出来活动、白天睡觉。科学家打算人为改变外在的环境,来观察小鼠昼夜行为。白天,他们把房间里布置地密不透光,像黑夜一般,把小鼠放进房间,观察它们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数月后,小鼠的“生物钟”只发生了部分改变。
由此可见,对人类而言,想要改变内在节律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除了提示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之外,此次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对于未来的临床医学还有哪些帮忙吗?
王计秋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其实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不少人体内的节律基因,它们很精细地工作着,相互钳制,此消彼长。它们还通过大脑神经调控着全身的器官,让大家有节律地工作着。当这些基因发生变化时,身体也会感受到变化。
“2013年,我们在宁光院士领衔下完成的一项肥胖研究就发现,通过调节小鼠体内LGR4基因开关,可以影响肥胖的发生。”王计秋补充,LGR4基因也是一种“节律基因”,与甘油三酯的昼夜分泌有关。另外,一些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
虽然,目前针对“节律基因”的药物还未被开发,但正常、稳定的作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
“事实上,我们对于节律调控的具体机制所知甚少,还有赖于生物医学研究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与探索,期望其更多成果最终能造福于人类健康与生态和谐。”王计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