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法是保障。要有一个好的方法。构建软实力,有实力、有意愿,也不能胡来,打乱仗不行,没有章法不行,要有战略、有谋划。朱熹讲过一段关于学习的话,非常到位,“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事者,以其有志而已。然非才则无以济其志,非术则无以辅其才”。一个人做大事首先要有志向,但如果没有才能的话,志向是实现不了的。术就是方法,没有好的方法,才能也发挥不出来。这句话运用到软实力建设上很贴切,“才”就是实力,“志”就是意愿,“术”就是方法,我们要把这几点结合起来。这5年里,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中国特色国大交外方面有很多好方法,代表中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思想、倡议、方案,其中有很多外交方面的理念和原则,比如周边外交的“亲诚惠容”,对非洲的“真实亲诚”,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建设里的“共商、共建、共享”,以及新安全观、新发展观等,这些都是方法。方法对了,路子也就对了,我们建设软实力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新华网: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您对这点怎么看?
卢沙野:我认为要有外向型人才,培养一批既了解国情、又了解世界的人,也就是双向复合型、跨界型人才。
我认为,跟西方人打交道,要抓住他们的心理。西方人是比较讲究原则、注重逻辑的。因此,可以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虽然他有时讲的道理你觉得不合理,但他认为自己是讲道理的。你去揭破他不合理、不合逻辑的地方,他反而会认为你说得有理。中国人可以借鉴西方人的严谨、精确,西方人可以借鉴中国人的包容、含蓄、善于调和等优点。儒家思想里,里面讲到“仁”。如果亚里士多德讲“仁”的概念,他肯定是给你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说明“仁”是什么。而《论语》里讲“仁”的地方有几十处,每处讲的都不一样,但把几十处对“仁”的表述加到一起,就是一个“仁”的总体概念。你能说中国文化对“概念”没有说法、没有研究吗?我不认同。恰恰相反,中国文化里对概念的理解和研究比西方人丰富得多、深厚得多,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虚怀若谷。现在讲到全球治理,正需要中国这样的文化去包容、去开放,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非此即彼、我赢你输,主张二元论。所以做西方人的工作,要了解他的心理,发挥自己文化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