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携手防治荒漠 共谋人类福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见证中国破解世界治沙难题

2017-09-12 20:46:2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政府和公众这么多年来克服困难,采取多样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真令我吃惊。”阿根廷自然资源和环境基金会副会长安娜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3年批复的防沙治沙规划确定了2020年前完成2000万公顷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

大生态观,是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体现了共创和谐地球的整体观,正在世界舞台赢得支持和认可,凝聚了治理和发展共识。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认同和支持。

同年8月,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加入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主办方,这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治沙成就、防治荒漠化经验的赞许。

今年大会期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全球首部沙漠生态财富报告——《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向全球介绍中国治沙案例,肯定中国治沙成效。

中国治沙成就背后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发了世界共鸣。意大利代表团团长格拉麦诺斯说,中国治沙行动具有导向作用,正如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们也认识到只有保护好我们的土地,才能发展好经济。

贡献中国方案: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将坚定不移履行公约义务,按照本次缔约方大会确定的目标,一如既往加强同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发给大会的贺信体现了中国在防沙治沙上的大国担当。

放眼中国,一个个“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不但在我国北方筑起一道道生态屏障,也为全球防沙治沙树立了榜样。

宁夏,这个全国唯一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的11.9%提高到现在的12.63%,形成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草地畜牧业—节水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治沙技术体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治沙奇迹”。

在陕西,沙化面积较2009年减少593平方公里,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生态条件。

在塞罕坝,三代人,55年的时间,凭借科学治沙、适地适树的原则,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变为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