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日战略关系的表层、中层和底层

2017-09-07 09:57:3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12月7日下午2时,美国国务卿赫尔得到日本突袭珍珠港的消息。2时20分,日本对珍珠港正进行狂轰滥炸,日本驻美外交人员野村前来递交日本政府的“最后通牒”,赫尔对野村说:“在50年的公职生涯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此充满虚伪的文件。”至此,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1943年11月22日~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并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反法西斯阵营将以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为共同目标。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以“如果日本不投降,就给予毁灭性打击”为主题的《波茨坦公告》。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遂决定按照既定方针使用原子弹,彻底摧毁日本的抵抗意志。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B-29型战略轰炸机在广岛上空1万米高度投下代号“胖墩”的铀原子弹,造成14万人死亡(正负误差1万人)。日本仍然拒绝投降。8月9日上午11时,美国向长崎投下代号为“小男孩”的钚原子弹,造成7万人死亡(正负误差1万人)。日本随即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上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布《终战诏书》。

日本偷袭珍珠港和美国对日实施原子弹轰炸,成为二战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也分别在两国国民中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珍珠港心结”和“原爆心结”。

日本人在美国人那里已经有了反戈一击的前科

二战结束之后,为了铭记国耻,永远牢记珍珠港事件的教训,美国在珍珠港原址建立了“二战英烈国家纪念馆”,近80年过去,当年被日军击沉的“亚利桑那号”战舰依然沉睡于12米深的海水中。当年仅“亚利桑那号”就有1177人身亡,其中有近千人的遗体仍然安息在锈迹斑驳的船体内。

珍珠港事件在美国人心理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你只要注意那些关于珍珠港的名词,就会一目了然:数字珍珠港、网络珍珠港……珍珠港事件,在美国人心目中成了不可预知、可能造成灾难性事件的代名词。对美国人而言,二战后唯一可以与珍珠港事件相比拟的,就是“9·11”恐怖袭击。这两个事件,美国人都不惜以发起战争的方式进行复仇。

而日本虽然是二战法西斯联盟中的成员、侵略战争的发起者和战败国,但其“原爆心结”与美国人的“珍珠港心结”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千方百计利用原子弹轰炸造成的惨状,将自己打扮成战争受害者的角色,而丝毫不反省自己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和加害方,对亚洲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这一点上,作为二战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的美国,与日方的态度是针锋相对的。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