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挖出的34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两年来一直存放在华人墓园的一间平房内。
密支那云南同乡会,是当地最大的华人团体之一,在密支那已有八十多年历史。会长高仲品说,他们也为远征军墓地的重建呼吁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找到当地景颇族的领袖,提出买一块地,让当时在14师墓地上居住的景颇族人搬走,接着就可以重修墓园。
但高仲品说,当时他们分别与台湾的相关部门和中国驻缅甸大使馆联系,两边都态度微妙,没有给出明确答复,这个方案最后也因为资金问题,不了了之。
这次遗骸归国活动,在外界的极高期待下开始,最终却草草收场。
当时活动的全程参与者、现任同乡会会长高仲品称,不愿再提起往事。“当时对方工作人员的态度伤害了同乡的感情。”他这样解释同乡会堵门的行为,“后面的一些情况,也不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左右)的。”
国家行动。
其实,早在2011年,国内就曾有过挖掘中国远征军遗骸回国的先例。
那是一场备极哀荣的仪式。按照云南当地的风俗,在边境口岸放着的远征军骨灰,盖上了青天白日旗,被穿着黑色中山装、戴着白色手套的青年捧着,经过起灵、迎灵、护灵的仪式,在安魂曲声里,十九具遗骸被埋进了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的地宫。
这是一次“国家行动”。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云南省侨联、云南省黄埔同学会等首次发起“忠魂归国”行动。这个活动成立了专门的组委会,主任是时任云南省侨联主席的李嵘。
高仲品回忆,当时腾冲的统战部和侨办找到他们,说需要一些远征军遗骸,希望同乡会配合,能挖多少挖多少。当时在密支那的第30师墓地遗址中挖了十具,又在第50师墓地遗址挖了九具。
这些遗骨都浅浅掩埋在半米不到的地下,一米左右一具整齐排列,一律都是脚向西,头向东。那是指向中国的方向。
腾冲统战部一名官员告诉剥洋葱(ID:boyangcongpeople),她认为,做此事一定要注意的是,在国外挖遗骸时该低调,但是只要进了国门,怎么高调都没问题。
全程参与此事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副馆长伯绍海回忆,当时的计划十分周密——在缅华侨偷偷挖出遗骸后,直接送到边境,提前一个月进了国门,在口岸搭了灵棚供奉,并派人驻守。等到9月13日,真正选定举行仪式的日子,他们再去边境迎接。“实际上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这批遗骸,不会出任何意外。”
受访的官方人士均强调两个观点,一是这种涉及多种敏感议题的活动,必须要以国家的名义,靠政府来组织和运作;二是,在别国的土地上动土,必须保持高度的低调和谨慎。
那次活动结束时,云南省一位官员在受访时曾明确表示:“忠魂归国活动只是一个开始,寻找远征军将士遗骸的工作还将继续,我们要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让他们的精神永世长存。”
后来,腾冲国殇墓园又从缅甸迁回一批遗骸。加上2011年的第一次,两次共迁回三十多具遗骸。
国殇墓园那个为远征军新建的地宫,确实是考虑到了之后还可能回国的远征军遗骸,而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还留出七块没有刻字的碑。
2015年由国内民间组织挖出的34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因特殊原因没能回国,两年来一直存放在这个小屋内。
被悬置的347位士兵
国境这边,是虚位以待的墓地;国境那边,是久久不得落葬的347具遗骸。
2015年被关在小平房里的347具遗骸,至今仍一具一具装在箱子里,没挪动过。屋后是当地居民的猪圈,散养的鸡,在屋顶跳来跳去。屋旁一大蓬竹子,风一吹,竹叶透过瓦间的缝隙掉下来。
小平房后,建起了一个约有两百平的砖房,屋内放置了红色的铁架,每个架子有五层。屋子晾着,还没有建其他的设施。这是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刚刚建成的远征军遗骸临时存放点。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刚刚建成的远征军遗骸临时存放点。
云南同乡会会长高仲品说,2015年遗骸回国风波之后,同乡会希望在当地的华人墓园旁,就地将347具遗骸安葬,再建一个纪念碑。“花一两百万,简单安置”。
但大使馆方面的意见是这样太草率,他们倾向更体面地安葬。2016年,大使馆与同乡会一起,找好了一块一百五十亩左右的地,由一位当地华人半捐半卖。大使馆给出的建墓园经费为两百万美金,这笔钱由在缅甸的一些中国企业捐助。
同乡会就此事与密支那政府交涉,政府的意思是,只要土地问题同乡会能自己解决,密支那政府不会反对。
去年中秋之后,民政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到密支那,与当地老兵后裔及同乡会成员举行了一次座谈会。老兵后裔邓恭标说,是“征求大家意见”的意思。
当时同乡会成员先发言,意见一致,希望把遗骸安葬在密支那。
邓恭标的父亲一生思乡,至死对故乡念念不忘,他被父亲的情感影响,是遗骸回国的最坚定支持者。他火了,推开麦克风,站起来:“我不高兴,回家永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管是什么党,既然承认他们是民族英雄,为什么不让他们回家?”
座谈会之后,修建墓地的计划就此搁置。之后再传来的消息,便是先建一个临时搁置的场所。中国驻缅甸大使馆负责了包括资金、设计、建筑的全程。
至于遗骸何时搬进临时存放点,最终会以什么形式、落葬在何方,一切都还是未知。
与邓恭标持相同意见的,还有志愿者惠大鹏。2015年遗骸回国受阻后,他开始留胡须,如今已经长且茂密。站在小平房前点香,他声音颤抖,“我有点激动,曾经有两三个晚上,我都会梦见这个事情,他们回不去,对我来说这个事情是没有结束的。我也不知道要多久,他们才能回去。”
这些死者,大多像当时的张双照一样年轻。
离家时他才五个月大的孩子张三幸,如今已经77岁了。从陕西带来了花馍馍、挂面、苹果、柿饼,当地最好的西凤酒、好猫烟。
七十多年前,饭都吃不饱,他想父亲可能一生都没喝过好酒,所以这次带来给他尝尝。不知道他埋骨何处,只好在国殇墓园,轻轻洒上一点儿。
他年纪大了,又摔了一跤,怕自己这次不来,下次就来不了了。找不着名字,他只好带了一枚徽章回去。
还是难过,“咋能不想呢”,他对剥洋葱(ID:boyangcongpeople)说,“好歹生我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