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印地语版《四书》《骆驼祥子》等将在印度出版(2)

2017-02-22 04:06:06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阿帕娜在印度恰尔肯德邦中央大学任教,她选择翻译余华的《活着》,目的在于让印度读者感受中国式的农村生活。她说:“余华的语言简单、生动、有趣,却反映出最深刻的人性,这也给我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挑战。”另一位被中国作家的语言风格所打动的茅笃亮教授,来自印度北阿肯德邦台拉登大学中文系,目前他正在北京进修。茅笃亮已将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翻译完成。他认为,王朔的作品已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希望了解中国现当代社会的印度读者不可或缺的。

“中印共同培育的文学市场一定会红火起来”

面前摆着已经于去年出版的印地语版《论语》,手头正在整理一部关于“一带一路”的新书手稿,完成《四书》的最终翻译审定后还有一部《红楼梦》在等着他。狄伯杰很忙,但他乐此不疲,信心满满,“我很清楚这些‘大部头’的分量,但我的专业和兴趣就是中国古文,也曾经出版过相关的书籍。我感觉翻译中国著作的印度学者是有优势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印两国文化自古以来相互联系,两国在许多精神价值方面的理解是共通的,这是我们彼此理解的重要基础。”狄伯杰还举例说明:“比如中国的‘孝道’,印地语里虽然没有这个词,但它反映出的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显然是东方民族都能接受的,我们在翻译时甚至可以创造一个新词推广开来。”

戴温蒂认为,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印地语也有很大的包容性,很多外来词汇很快会融入印地语,而且会很快普及。特别是在越来越多印度人关注中国,希望了解变化中的中国之时,中国很多有价值的理念值得推广到印度,而文学作品正是很好的桥梁。

中国著作即将在印度面市,狄伯杰对市场前景颇有信心,“一开始是学中文的工具书或是传记类作品,之后必然会发展到文学作品,出版商对此的信心正在建立。而且这次25部中国经典翻译项目有政府资助,出版界没有后顾之忧,相信中印共同培育的文学市场一定会红火起来。”

“很高兴看到中印经典翻译项目将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中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又一例证”,印中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默罕默德·萨奇夫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印文化交流堪称中印关系中的一大亮点,各领域、多层次的官方及民间交流夯实了两国交往的基础。”

(本报新德里2月21日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