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重开一年后 文物保护仍然艰难(2)

为躲避连年的战火,从2017年起,阿富汗国家博物馆230多件馆藏文物曾在中国“流浪避难”了三年的时间。

总台记者江浩宇:神人驭龙吊坠、二神驾车图像饰板、与中国古代女性头上佩戴的步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金王冠……这批阿富汗文物曾在北京、敦煌、成都等地巡展三年。2020年,这批文物完成展出被运回阿富汗,但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现场我们没有看到这些展品。不仅如此,现在能看到的文物比几年前要少得多。馆长坦承,很多珍贵的文物都被秘密存放保护了起来,而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很多文物保护部门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预算不足。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穆罕默德·法希姆·拉希米:我们不缺乏专业知识,但不幸的是,没有预算寸步难行。这不单单是指(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就连日常工作也难以维持。

馆长拉希米说,不只是博物馆,所有政府部门现在都没有保护文化遗产的预算。将珍贵的文物秘密封存,仅仅是完成了保护工作的第一步,而保护石碑和雕塑等室外文物,还要让它们免受雨雪、地震、火灾等一切形式的损坏,远远不止几名安保巡逻看管这么简单,但目前对于国家博物馆来说,就连给这些人员发放工资也非常困难。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穆罕默德·法希姆·拉希米:如果你眼睁睁看着文物遗失,就意味着我们将再也无法找到与之相关的身份认同。而且这些文物都无法用新的东西替代,这可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遗产)。

而那些被破坏的文物,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往往只得黯然搜集被毁的文物碎块,把它们藏在没人会去的房间,再弯着腰、举着放大镜,花费大量精力一点一点进行修复。

文物修复部门的负责人坦言,比起金属制品,泥塑的修复更为困难,这项工作熬心费力,但为了阿富汗的未来,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他坚信这些“受伤”的文物终会重见天日,阿富汗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将惊艳全世界的目光。

在博物馆门前的石碑上,前馆长马苏迪在石碑上刻下:“文化在,则国家存”。

(总台记者江浩宇)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