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日本的政策前景。安倍在政治、经济、外交、安保领域都有比较明确的想法和实践,他的遇刺,让日本的政策前景多了一些变数。以修宪议题为例,如此重大的议题,只有兼具政治资源、政治能力和政治意图的人,方能推动实现。安倍是比较有能力接近这一目标的领导人,而其他人呢?或是有想法但缺资源能力,或是有资源能力但缺强烈动机。如果保守派要推动修宪,可能要耗费更多时间,投入更多资源。
以安保为例,安倍是进一步提高防卫费的有力支持者,甚至是最重要的支持者,而且他的弟弟岸信夫是现任防卫大臣。安倍死后,岸信夫是否还有能力和资源去推动预期的防卫费快速增长?
安倍遇刺现场,嫌犯被制服(图源:网络)
三
以上都是“可能性”,再说说“确定性”。
比如,安倍执政期间,尽管祭出了“安倍三支箭”等一系列政策,却未能改变日本面临的根本问题——高龄少子化、产业空洞化和严重的政府财政困难,国家发展走势仍旧低迷。在他死后,这一趋势同样难以改变。
自今年2月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日元汇率一路狂跌,日本经济的中期前景进一步看淡,日本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汽车制造业,也因在新能源车时代选错了发展方向而处境艰难。如果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汽车制造业进一步失去昔日优势,日本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恐将进一步下降。安倍一直梦想日本“夺回昔日荣光”,但这点遗愿不知何时能实现。
那么,安倍遇刺,对中日关系会有怎样影响?
岛叔觉得,在当代中日关系史中,安倍执政的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但安倍遇刺这一事件本身,并不会对中日关系大势产生明显影响。日本的对华政策之所以是当前模样,外有美日同盟因素,内有日本精英层和部分社会民众对华的认知偏差,还有真真切切的利益集团影响。
对日本而言,面对百年变局,本应选择与邻共进之路,但在一些政客的带领和推动下,仍在十字路口徘徊,甚至不时走入歧途,真可谓“时也,运也,命也”。
文/华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