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保持货币政策的主动性(2)

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表现出上行态势,这将如何影响我国物价走势?《报告》以专栏形式对此进行了分析。

《报告》提出,对我国而言,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叠加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性推高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

具体到对我国物价的影响上,《报告》介绍,近年来我国PPI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加之国内生猪供给已基本恢复,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产品自给率总体较高,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事实上,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

“综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报告》指出,我国在去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当然,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

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公开市场操作今年以来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对此,央行指出,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