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烽火熔铸的精神图谱(品味红色经典(18))(2)

无论是在抗战前线还是后方,无论是用画笔还是刻刀,广大美术工作者都紧紧团结在一起,汇成抗战宣传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让不屈的民族精神、炽热的家国情怀,在美术经典中高扬。

全民抗战的生动记录

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许多专业美术工作者走出画室,走到前线、边区,自觉将艺术视野转向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条件艰苦的后方,用画笔和刻刀记录下战士、农民、工人、学生等众志成城、全力抗战的故事。

胡一川、江丰、彦涵等一大批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长起来的美术工作者,打破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战场的界限,深入到大众生活中,感受火热的社会现实,用木刻的形式创作了一大批表现民众抗战生活、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经典之作。

彦涵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形象地展现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血肉般的联系和同仇敌忾的战斗气氛。画面中,狭窄的战壕里,6位年龄、性别各异的游击队员,正相互配合准备迎击敌寇:其中4人正用力托举起一位神枪手,剩下的一名队员正在奋力爬出战壕;还有一位趴在地上的儿童,正试图将手榴弹递给大人。作品画面紧凑,气氛紧张,充满动势的人物和三角形构图,将艰苦条件下军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战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少言版画《重建》,同样表现了抗战时期军民团结一心、百折不挠的意志。作品中,两位年轻战士正和农民一起,用一砖一瓦重新垒起家园的围墙。精细的刻画与巧妙的明暗关系处理,使作品兼具现实性与艺术性。

王式廓版画《开荒》,着重刻画了边区军民的劳动热潮。据王式廓的夫人回忆:“一次开荒时,他昏倒了,就在地上躺一会儿,稍稍缓过气来,接着又继续干。”这样的生活,促使王式廓创作出到延安后的第一幅作品《开荒》。画面中,单腿跪地、高扬镐头的开荒者,正如作者本人,展现出昂扬的奋斗精神。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