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粤港澳打造科创“大湾区模式”(3)

让科创要素都流通起来

“要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还有两个挑战,一个是怎么让科技创新的要素流通,让人流、资金流、数据流都流通起来。第二个是必须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湾区。”林郑月娥认为,在中央支持和粤港澳探索合作努力下,这两年要素流通取得了不少积极进展。

比如为发展生物科技,广东已通过简化进出口手续,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则是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用于锂电池、可燃冰、磁性材料等前沿研究。

在吸引人才方面,广东已全面实施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引进近9000名境外创新人才。香港也于今年推出为期5年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动用20亿港元,汇聚更多海内外创科人才。澳门更是早早将“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全面建设智慧城市”作为特区政府施政重点,加紧引进科技人才。

“大湾区的合作首先要有大胸怀、大决心,一定要从国家未来100年发展的趋势和角度来考虑。”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会长李若谷认为,大湾区建设离不开创新的思想和勇气,政策要协调,人员信息的交流藩篱要突破,税收政策和法律等要统一,这样才能将各地在不同领域的优势都最大化,发挥出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强强联合。

《人民日报海外版》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