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专家带来丰收和希望”(3)

生产生活越来越好

——援巴新旱稻技术让当地农民收入翻番

眼下,正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旱稻丰收季节。伊基萨卡村村民冈纽尔种的5亩地收获了1200公斤稻谷,卖出了近5000基纳(1基纳约合1.82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地家庭年均收入。“短短几个月,我的收入就翻了番!”冈纽尔说。

巴布亚新几内亚粮食依赖进口,大米进口比例达90%。东高地省因海拔高、气温低,缺乏灌溉系统,无法种植水稻。当地人喜食大米,迫切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稻谷。2018年11月,中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签署为期3年的援巴新菌草、旱稻技术项目。次年9月,东高地省多地开始种植旱稻,4个月后即喜获丰收。

中国援巴新菌草和旱稻技术项目专家组组长林应兴介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在当地成功地推广旱稻宿根法栽培,播种1次可在7个月内收割2次,极大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东高地省省长努姆说,旱稻种植不施农药,无污染,米质中等偏上,大米黏性大、口感好,在市场上很抢手。

纳格米尤法村村民埃瑟一家此前靠种红薯和蔬果为生,年收入四五千基纳,5个孩子上学都有困难,大米更是吃不起。埃瑟试种了2亩旱稻,今年卖了2500多基纳。初尝丰收的喜悦,埃瑟信心满满:“我准备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相信孩子的学费、吃饭问题都能解决。”

在菲尼图古村村长托尼看来,中国专家组引进旱稻,帮助当地实现了“双丰收”。“专家组帮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粮食产出高了,生活好起来了。村民之间的土地纠纷也少了,凝聚力增强了。中国专家带来丰收和希望!”

去年底,东高地省6个区成立旱稻生产合作社,从中国定购整套大型碾米设备,建立稻谷加工厂,进一步完善旱稻全产业链。努姆说,中国旱稻和菌草项目在助力巴布亚新几内亚减贫、应对饥饿和增强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