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朱鹮繁衍至5000余只,还飞向海外,成为友好使者。中国多次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赴日本传授朱鹮饲养繁育技术,日本也重新建立起朱鹮人工种群。2019年7月,陕西汉中市、韩国庆尚南道昌宁郡和日本新潟县佐渡市地方政府以及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积极推动朱鹮相关合作,使其成为一个可持续和机制化的三边合作平台。
“中国树立了野生动物保护与地区发展共存的典范。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希望各国积极借鉴中国经验,把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森康二郎说。
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有棱蒴莲、寄生独脚金、长花马(瓜交)儿……这些“生僻词”是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考队员在非洲的重要发现成果。11月初,该团队在肯尼亚西部森林又发现了葫芦科马(瓜交)儿属植物新种大苞马(瓜交)儿,被认为“对于重建该属系统发育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中国和非洲共建的首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5年前,中心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合作启动《肯尼亚植物志》编研工作。这是首次由中国科学家主持开展的境外国家植物志编撰,预计耗时10至15年、收录7000余种肯尼亚植物。
科考工作十分艰辛。入深山、进森林,不仅交通不便,还面临大型野生动物袭击的威胁。中心专家王青锋说:“小小的蜱虫也带来不少麻烦。考察结束时,每位队员身上都布满了蜱虫叮咬的伤痕。”
“中心为探究非洲植物多样性保护开辟了新途径。”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参与植物志编撰的科研人员杰弗里·姆瓦卡拉介绍说,非洲植物多样,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但人才和技术有限。中国科学家倾注心血帮助肯方开展相关研究和编撰工作,“很多发现填补了东非地区植物资源研究的空白,意义重大。”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成立8年多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启动48个合作研究项目,与非洲合作单位开展大型野外科学考察60次,联合出版学术著作8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321篇,为非洲各国培养222名研究生,培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600余名。
中心还积极与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等国合作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示范系统,与当地科学家联手在野生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分布重点区域开展科学考察。津巴布韦环境与旅游部常务秘书穆诺达瓦法指出:“中国为我们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野生生物保护事业提供了坚定支持,助力非洲开创野生生物保护新时代。”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