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77岁女诗人爆冷拿诺奖 却只配用“安全”来形容?(3)

1963年,格丽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加入诗歌班正式开始学习写诗。两年后,她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著名诗人斯坦利·库尼茨(2000年“美国桂冠诗人”称号获得者)。

在斯坦利·库尼茨的影响下,格丽克的性格发生了很大转变,从恃才傲物转向谦逊克制,也学会了从人生经历中汲取灵感。

她早期的作品大多受自己曾患上心理问题和厌食症的影响,比如《头生子》《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等,多以心理分析的角度远远地审视个人生活体验。

2016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为格丽克颁发2015年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此后的人生中,格丽克从没缺少过作品素材,死亡和失去一直伴随着她的生活。

1980年,格丽克在佛蒙特州的小屋遭遇了一场大火,屋子被焚烧殆尽。1985年,她遭受了死亡的打击——父亲去世。这一年,她在一篇随笔里说自己是一个“梦中人和观看者”,是一个“沉迷于丧失”的作者。

父亲去世7年后,她创作了《野鸢尾》寄托对父亲的哀思。正是这部作品帮她拿到了1993年的普利策诗歌奖,让她的声誉开始走向海外。

自此,格丽克的创作渐入佳境。

2003年8月28日,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格丽克“美国桂冠诗人”称号,让她成为第12位获此殊荣的诗人。

格丽克

近年来,格丽克一边在耶鲁大学教书,一边写诗,佳作不断,但悲观依然是她大部分诗作的底色。

“我要告诉你些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格丽克的诗句悲观至极,让她诗集的中文译者柳向阳感到震惊。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仅仅两行字,已经让人震惊于她的疼痛……这样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