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全球化就像处于“重症监护”,且“预后不确定”状态。大家意识到,我们十分依赖中国的口罩,如果你们的工业供应链停止运转,我们的工厂就会瘫痪。许多政商人士认为,需要将生产线和战略产业“转移”到我们的国家,这对中国是一个风险吗?
李军华:新冠疫情不会、也不应是全球化的“葬礼”,相反是完善全球化的催化剂,让全球化走出“ICU”更健康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维护开放、稳定、安全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符合各方共同利益。许多投资者把产业布局在中国,既是看重中国制造的能力和效率,更是看重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长与潜力。最新数据显示,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近期,中国政府还出台了稳外贸稳外资的六条“硬核”举措,适用于所有在华企业。事实上,中国全面复工复产有效地提振了各方的信心,有利于全球携手复苏经济。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政客鼓吹人为地停转生产线,中断供应链,这是在传播“政治病毒”。我不知道谁会从中得利,但可以肯定的是广大消费者不会因此受益,生产力不会因此提高。当市场经济不讲市场,才是真正的风险。
问题五:迪马约外长曾说:“让我们等上一年,再来计算丝绸之路对我们的经济的影响”。不幸的是,一年后,我们正在面临生命逝去和经济灾难。我们现在可以从意中关系中合理期待什么?
李军华:根据中方最新统计,今年1-4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2.76万亿元人民币,逆势增长0.9%。这一成绩在疫情背景下尤为不易。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推进、互利双赢的进程,合作形式与成果也是多样的。比如,意在华首次发行“熊猫债”,意方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收获颇丰,两国近日签署了意大利大米和牛肉输华协议,中方企业投资意大利“汽车谷”。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不只拉近了两国经贸与投资,也增进了两国民众情感和文化交流。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两国人民守望相助、患难与共。民心相通、文化尊重是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我们不应该让疫情击垮中意任何一方,当前情况下,更有必要深入思考“一带一路”框架下如何全面恢复并加强各领域合作,助力疫后经济民生强势复苏。阳光总在风雨后,我对此充满信心。